点击阅读全文

小说:打怪升级系统 类型:奇幻玄幻 作者:皇印 角色:叶扬小乔 《打怪升级系统》小说是网络作者“皇印”的倾心力作。故事无删减版本简述:如今很多父母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为孩子报补习班、聘请家教,但收效甚微。问题就在于我们只注重了让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却忽略了培养他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表明了一种学习态度,也是良好的学习方法的体现,孩子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学习效率才会更高。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31.快走,蚂蚁搬家有什么好看的?——重视培养孩子的观察习惯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如果把孩子的观察比作蜜蜂采蜜的话,那么思维等心理活动就是将花粉酿成蜂蜜的一个过程……

评论专区

点歪你的科技树:多界来回穿越,已出现初唐世界,疑似高魔世界(只出现了两眼)。除了时常有推开那个笨蛋主角我自己上的冲动以外,还算可以--17.11.29 大唐第一狠人:见仁见智 入赘龙族的领主:年纪大了读不下去 打怪升级系统

我发现习惯真的很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今很多父母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为孩子报补习班、聘请家教,但收效甚微。问题就在于我们只注重了让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却忽略了培养他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表明了一种学习态度,也是良好的学习方法的体现,孩子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学习效率才会更高。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31.快走,蚂蚁搬家有什么好看的?——重视培养孩子的观察习惯

  

  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如果把孩子的观察比作蜜蜂采蜜的话,那么思维等心理活动就是将花粉酿成蜂蜜的一个过程。可是如果没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孩子的思维能力以及吸收知识的能力都会受到限制。

  晚饭后,7岁的强强和妈妈一起在公园里散步。走着走着,强强的视线一下被墙角下的3只蚂蚁吸引住了,它们正在费力地搬运一块儿体积比它们大几十倍的饼干渣。强强感到十分好奇,于是蹲下身仔细观察起来,边看边问:“妈妈,这些蚂蚁是怎么做到的?”

  站在一旁的妈妈显得略微有些不耐烦:“快走吧,蚂蚁搬家有什么好看的?”可是,强强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仍然继续观看。这时,妈妈大声说道:“你不走,我可走了啊!”眼看着妈妈就要生气了,强强才勉强站起身,极其不情愿地跟着妈妈走了。

  孩子的观察能力是在观察活动中慢慢发展起来的,蚂蚁托运食物在我们看来早已习以为常,可是对孩子来说却是一件新鲜事儿。如果我们因为自己不耐烦,就制止孩子观察,那么无疑导致他失去了一次增长知识的好机会。

  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轻易就终止或者打扰孩子的观察行为,相反要引导他有目的地观察,让他在观察中学到一定的知识,这样他的观察才更有意义。

▲ 和孩子一起观察蚂蚁

  蚂蚁是训练孩子观察能力的好“教材”。它们有组织、有纪律,分工也极其精细,每只蚂蚁各尽其责,虽然个子小,但是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在蚂蚁出没的地方,我们不妨放一些馒头渣、饼干渣之类的食物,然后和孩子一起耐心地观察蚂蚁们是如何通力合作,把食物搬进自己巢穴的过程。此外,我们也可以鼓励孩子养花或者养鱼、乌龟等其他小动物,让他悉心照料它们的同时,也鼓励他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

▲ 用游戏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让孩子观察图片、卡通玩具、积木等道具训练他的观察能力。比如,将一堆不一样形状的积木倒在地板上,让孩子按照积木的形状或者颜色进行分类。我们也可以用两张相似的图片,让孩子找出哪些地方不一样。这样不仅训练了他的观察能力,还培养了他归纳总结的能力,使他变得更加细心起来。

▲ 引导孩子有目的地观察

  一般孩子的观察活动带有很大的无意性,目的也往往不明确。他们喜欢凭借自己的兴趣,只关心自己好奇的那一部分。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孩子的视线,鼓励他全面地观察。比如,要求孩子看图说话,我们可以在一旁引导他,图中画了什么东西?是什么时间?大家都在干什么?是什么表情?等等。在我们的引导下,他也就渐渐掌握了观察的要素,并以这些问题为线索,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了,其观察能力也就得到相应地提升了。

▲ 教孩子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

  观察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活动,一般来说其观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按照事物出现的时间,由先到后进行观察;二,按照事物所处的空间,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进行观察;三,按照事物的外部特征,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进行观察。在引导孩子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慢慢把这些方法教给他,同时引导孩子提问,并让他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在观察活动结束后,我们还可以鼓励孩子记录观察日记,以此加深他的记忆。

32.孩子,坐正了,别歪啊!——教孩子注意坐姿、用眼等小细节

  

  “手里笔尖一寸,胸离桌子一拳,眼离书本一尺”是孩子从小就被教的正确的坐姿。可是看看现在的孩子,只顾着努力地学习,早就把正确的坐姿抛在脑后了。结果斜视、弱视、近视、驼背等现象在孩子中间越来越普遍。

  明明刚刚上5年级,就戴上了厚厚的眼睛,而且走路或者站立的时候,还略微有些驼背。而造成他驼背和近视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错误的坐姿。每次写作业的时候,他都驼着背,离书本很近,恨不得一头“扎”进书本里。有时候坐累了,他则干脆左臂搭在桌子上,头枕在上面看书。时间久了,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现在,妈妈开始注意纠正明明的坐姿,在他驼背的时候,会轻轻地拍拍他的背,提醒他坐直;当他眼睛离书本的距离很近时,妈妈会在一旁提醒“眼睛”,他就会意识到自己离书本太近了,并主动把头抬高。渐渐地,他错误的写字姿势慢慢被纠正过来了。

  有的孩子学习时,喜欢侧着身体,一只手写字,另一只手不压着书本,反而托着下巴,支撑着头;还有的孩子身体喜欢贴着桌子,整个人就像没了骨头,摊在了桌子上;还有的孩子坐着时喜欢翘着二郎腿或者把腿叉得很开。而这些都是典型的不正确的坐姿。

  由于孩子正处于长身体阶段,其骨骼发育还不完全,长期保持这种不正确的坐姿会导致他的脊柱变形,严重的话还可能影响他胸廓的发育,驼背就是一个最常见的表现。同时,不正确的坐姿还会引起孩子视力下降,导致他小小的年纪就戴上厚厚的眼镜。

  相信每位父母都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自己的孩子身上。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坐姿,使他养成正确的坐姿习惯。

▲ 教孩子保持正确的坐姿

  孩子学习时,应该保持以下正确的坐姿:身体略微后仰或者与地面垂直,不要过度前行,后背保持正常的生理弧度“S”型,这样的曲线形脊柱可以起到缓冲器的作用,更好地支持身体的重量。手臂自然平放在桌面上,起到缓解来自肩部的垂力。双脚平放在地面上,不可悬空摇晃,膝盖的弯曲度应该在85°—110°的范围内。

  当孩子写作业时,除了做到以上几点,还要保持“一拳、一尺、一寸”的原则,即:身体与桌面保持一拳的距离,抬头挺胸,防止驼背;眼睛与书本保持一尺的距离;手指和笔尖保持一寸的距离,以防止眼睛斜视或者脊柱侧弯。当孩子做到以上几点,基本就可以保持一个正确的坐姿了。

▲ 纠正孩子错误的坐姿

  针对孩子翘二郎腿、弯曲着身体趴在桌子上写作业等错误的姿势,我们一定要及时纠正。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要耐心地给他讲解这些不良姿势的危害,会给身体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当他知道这些危害后,可能偶尔还会不经意地做出这些动作来。这时,我们就不要再喋喋不休地给他讲解危害了,否则造成孩子的反感情绪。我们只需要轻轻拍他的背或者用简短的语言“背”、“眼睛”等提醒他,他就会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姿势了。

▲ 不要让孩子坐得太久

  不管孩子的坐姿正确与否,我们都要提醒孩子坐时间长了,要适当地休息一下。因为长时间坐着会使他体内携氧血液量减少,引起他的肌肉酸痛、僵硬、萎缩,当肌肉疲劳了,就不足以支撑他的身体,所以趴在桌子上、一只手支撑头部等各种现象就出现了。所以当孩子学习久了,我们一定要提醒他酌情调整自己的身体姿势,或者站起来活动一下,做做后伸、左右旋转腰部等动作,或者外出走动走动,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然后再投入到学习中去。

▲ 调节桌椅的高度

  一般来说,孩子学习的桌椅一般以背靠并带扶手的椅子为佳,以便起到支撑的作用。而且椅面不要太软,否则影响他的骨骼发育。同时,在为孩子选择桌椅时,最好选择可调节高度的,这样随着孩子身高的增长,我们可以随时把桌椅调节到一个合适的比例。

  如果孩子的椅子过高,我们可以在椅子下面放一个小板凳,以保证孩子的双脚平稳地放置在上面。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灯光,不要太暗,也不要太亮,最好选择保护视力型的台灯。

33.妈妈,我再玩一会儿,就一会儿!——让孩子远离学习拖沓的坏毛病

  

  孩子上学后,令我们父母操心的事也随之而来了。孩子学习主动性差,写作业拖拖拉拉,学习效率低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很棘手的一个难题。

  同同上2年级,学习一直不主动,不仅上课思想不集中,放学后还不知道主动写作业,每次都等看完动画片或者玩够了才想起作业这回事来。有时,妈妈也会催他:“快去写作业。”而他每次的回答都是:“妈妈,我再玩一会儿,就一会儿。”听到儿子的回答,妈妈也就不再催他。可是他“这一会儿”有时是半个小时,有时一下就是1个小时。结果经常看见同同晚上10:00多了还在台灯下赶作业。为此,妈妈又心疼又头疼。

  一般情况下,当孩子玩得正专心或者看电视看得正投入时,如果我们催促他去学习,只会换来两种结果:一种是孩子觉得我们很烦,不服气地走开了;另一种则是搪塞我们“再玩一会儿”、“再看一会儿”,可是他所谓的“一会儿”可能是1个小时,也可能是2个小时。

  如果是第一种可能,孩子虽然去学习了,可是带着怨气,很显然一定学不进去,当然也就收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了;而第二种结果同样没有起到让孩子学习的目的,相反只会令他变得更加拖拉起来。

  那么针对孩子学习拖拉的毛病,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一种态度,使用什么方法纠正他呢?

▲ 加强孩子的时间概念

  当孩子因为贪玩或者看电视忘记了写作业的时候,我们要提醒他:“快去写作业了。”如果这个时候他意犹未尽,用“我再玩一会儿,就一会儿”诸如此类的回答搪塞我们,我们可不要轻易就上了他的当,相反我们给他灌输时间的概念,让他到了时间就去学习。

  周末,8岁的婷婷正在电脑前上网,这时,妈妈走过来说:“别玩了,快去学习。”婷婷答应了一声,可是仍旧坐在电脑桌前。这时,妈妈指着电脑屏幕的右下方,说:“看看,现在几点?”“9:25。”婷婷回答道。“好。”妈妈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玩到9:35准时关电脑去学习。”只见婷婷点了点头。

  一会儿,10分钟过去了,妈妈走到婷婷身边,问:“几点了?”婷婷看了看屏幕上的时间,一看9:35了,冲着妈妈吐了吐舌头,自觉地把电脑关上,写作业去了。

  妈妈看到婷婷玩电脑,并没有马上制止她,要她去学习,而是给了她缓冲的时间,规定她再玩10分钟。她的做法做到了尊重女儿,所以很容易赢得女儿的配合,这种法值得我们每一位妈妈好好学习。

  当然,在使用这个方法时,孩子可能会和我们讨价还价,比如要求他再玩10分钟,时间到了,他可能要求再玩10分钟,这个时候我们可不能轻易妥协,否则这个方法就起不到纠正他拖沓坏毛病的作用了。

▲ 让孩子承担拖沓的后果

  一般情况下,如果我们催促孩子多次之后,他仍旧继续玩,不去写作业。这时,我们就不要再继续唠叨了,相反可以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让他尝一尝拖沓的后果。他可能会因为没有完成作业,第二天被老师训斥;也很可能晚上睡觉前才想起作业还没有做完,而着急地“挑灯夜读”,或者第二天早起赶作业。不管怎样,当孩子尝到拖沓带来的后果后,他也就不再会因为贪玩而忘记写作业了。

  当然,运用这个方法的前提是,我们提前给孩子讲过做作业拖沓的危害,也提醒过他及时做作业,这样当他尝到“苦果”时才不会怨我们没有事先提醒他。

▲ 和孩子一起制定写作业的规矩

  让孩子远离学习拖沓的坏毛病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前和孩子一起制定好学习的规矩,比如,放学第一件事是写作业,写完作业才能玩或者做其他的事情;学习的时候要专心,不能边看电视边学,也不能边吃零食边学,更不能边听音乐或者听广播边学习。如果孩子能做到这一点,他拖沓的坏毛病也就能慢慢被纠正了。

34.我没问题,所以我不举手!——鼓励孩子在课堂上大胆提问,积极回答

  

  积极举手发言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提高他的注意力,同时对培养他的自信心也有一定的好处。但在课堂上,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很积极。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或者胆子比较小,即使知道答案也很少举手发言。

  9岁的晨晨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是性格比较内向,上课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偶尔被老师点到时,她也总是扭扭捏捏的,说话声音特别小。老师也曾和妈妈反应过晨晨的这个问题,但是妈妈没有太在意。

  一天,妈妈帮晨晨复习功课,复习到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晨晨说道:“白天老师讲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就没弄明白。”

  “不明白你怎么不问呢?”妈妈疑惑地问道。

  “其他同学都明白了,就我一个人不明白,多丢人啊。”晨晨小声说道。

  这下,妈妈才明白女儿不爱回答问题的真正原因。沉默了一下之后,妈妈摸着晨晨的头说:“在课堂上,学生的任务是把老师所讲的知识都弄明白,并不存在丢不丢人的问题。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大胆提问,这样老师才知道学生们哪个地方没有弄明白。”

  晨晨听了,点了点头。

  妈妈继续说道:“上课的时候也要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说对了说明这个地方你理解得很好,说错了也不怕,老师才能有针对性地纠正你的错误,进而把正确的思想传达出来。”

  课堂是学生和老师互动的一个机会,通过提问,老师可以清楚地把握学生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但是如果孩子都抱有和晨晨一样的想法,害怕在课堂上说错,害怕丢人,那么课堂无疑就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就很有限了。

  因此,对于孩子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的行为,我们一定要及时纠正,同时鼓励他在课堂上大胆提问,充分和老师互动起来。

▲ 鼓励孩子举手回答问题

  在课堂上,当老师提出某一个问题时,有一部分孩子没有举手的习惯,相反喜欢在私底下你一言我一语地乱嚷嚷,结果导致课堂秩序非常混乱。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就要慢慢培养孩子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在课堂上,不可以随便乱发言,要想说话,必须举手,得到老师的许可后,才可以说。这样才能使孩子养成举手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 告诉孩子积极发言的意义

  我们要告诉孩子,发言是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好机会,说得不对或者不好也没关系,至少证明自己仔细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了。而且如果说错了,老师还会针对我们的错误进行讲解,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错误到底在哪里。下次思考问题的时候,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 让孩子谨记回答问题时的注意事项

  有些孩子回答问题时声音就像“蚊子叫”一样,小得几乎只有自己能听见;也有的孩子站着的时候,身体七扭八歪,要么倚靠在桌子上,要么一条腿弯曲着站着。事实上,这些都是不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我们要告诉孩子,站起来回答问题时,身体要站直,两臂自然下垂,声音要洪亮,至少让班级中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听清楚,这才是正确的回答问题的方法。

▲ 教孩子思考问题的方法

  有些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的原因是,他对老师的问题没有任何思路,于是就干脆等着老师说出答案,也不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事实上,这是错误的做法,暂且先不论其他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但是如果孩子认真倾听的话,往往能给他一些启发,帮他拓宽思维。而在这种启发中,他就有可能迸射出新的想法和观点来。因此,我们要告诉孩子,当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思路时,不妨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答案,在他们的回答中拓宽思维,积极思考。

▲ 积极向老师提问

  在课堂上,有时候,老师讲完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喜欢问同学:“这个地方明白了没有?”这个时候,如果孩子没有白,我们就要鼓励他勇敢地举手提问,告诉老师自己哪里还没有弄明白。如果老师没有这样问,孩子也可以主动举手,提问老师。

  当然,如果问题过于复杂,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把疑问记录下来,等到下课后,再专门向老师请教,从而不影响老师的讲课进度。

35.我渴了!我要吃东西!我要……——培养孩子的耐性,让他“坐得住”

  

  一位妈妈提到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上课时很不专心,做事情也没耐性,简直急死我了。”的确,缺乏耐性是如今很多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很多孩子来说,学习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学习的时候很容易分神。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纵容他的行为,让他随心所欲,久而久之,他也就养成“坐不住”的坏毛病了。

  9岁的家兴上课注意力非常差,总是“坐不住”,小动作特别多,一会儿抠抠手,一会儿挠挠头,还时不时地和身边的同学说话,影响他人听讲。为此,老师没少批评他。

  回到家后,家兴更加放肆了,做作业的时候还没做几分钟,不是削铅笔就是上厕所,有时还以口渴为借口,跑到客厅里玩一会儿。总之,他总能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干点别的事情。结果他的作业总是做得很慢,有时到晚上10:00多了才能做完。结果导致他第二天睡不够、赖床,时间长了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像家兴一样“坐不住”的孩子绝对不在少数,尤其是上课“坐不住”,会直接导致他听讲“听不进”,而“听不进”又直接导致他“学不会”。可见,缺乏耐性对孩子最直接的影响是学习成绩比较低。

  此外,做事散漫、有始无终,自我控制能力差,适应性差等也是孩子缺乏耐性的表现。鉴于此,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耐性,使他学会克制自己懒散的行为。

▲ 和孩子“约法三章”

  当孩子玩的时候,什么事都没有。可是一学习,什么口渴、肚子饿、上厕所、削铅笔等等事情就全出来了。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提前和孩子“约法三章”,做作业的前,要把准备工作都做好,检查自己的学习用品是否都准备齐全;提前准备好一杯水,放在书桌上;要去厕所的话也要提前去,不要在学习过程中跑来跑去。当我们对孩子作出这样的规定时,他也就不会有“投机取巧”的想法了。

▲ 逐渐纠正孩子的不良倾向

  当孩子学习时,如果频繁地上厕所、喝水,这就说明他在有意地拖延时间,能玩一会儿是一会儿。这时,我们不要急躁,也不要批评他,而是要逐步纠正他的不良倾向。比如,第一天,孩子学习1个小时,中途打断了4次;第二天,我们就要把次数控制在3次。当他坚持一段时间后,再把时间控制到2次……以此逐渐延长他学习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有进步,我们一定要及时鼓励。

▲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耐性

  在孩子学习之余,我们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入手,通过一些游戏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他的耐性。比如,平时,我们可以抽时间来,给孩子讲故事,故事的长度可以一天天增加,以此延长他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我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手工,磨练他的耐性。此外,像玩沙、玩水等活动,都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他沉浸在其中,从而培养他的耐性。

▲ 鼓励孩子再坚持一下

  一位妈妈陪着刚上1年级的儿子学习,刚学了15分钟,儿子就已经提出了两次上厕所的要求。这一次,儿子又提出了上厕所的要求。这时,妈妈已经看出了儿子有些“坐不住”了。于是,她鼓励儿子说:“妈妈知道你想去厕所,不过你还能坚持一下吗?咱们写完这一行字再去。”看到妈妈鼓励的眼神,儿子低下头,又写了起来,写着写着,他逐渐忘了要去厕所这件事,最后直到作业都写完了,他也没想起去厕所这件事。

  孩子耐性差,记忆力也差,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所以案例中的男孩才会忘记自己要去厕所这件事。其实,有的时候,孩子的耐性就是在我们的鼓励声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如果我们有意识地鼓励他坚持一下,引导他克服散漫的情绪,他也就很容易就坚持下来了。因此,平时,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多坚持一下,引导他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36.书桌好乱,但我不想收拾!——教孩子保持书桌整洁、物品摆放有条理

  

  儒家经典《弟子规》说:“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意思是,放置书籍的地方要固定,书籍看完之后要放回原处,不可随意摆放。其实,这就是规矩。可是看看现在的孩子们,书摆得到处都是不说,书桌上还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结果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9岁的素素有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每天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写完作业后再玩。但是她也有一个不好的学习习惯,就是不会整理书桌,书桌上不仅有学习用具,像悠悠球、毽子、手套等其他东西也都放在上面。

  一天放学后,素素稍微休息了一下,就开始学习了。可是学着学着,有一个地方写错了。于是,她翻遍了铅笔盒、书包、桌子上等等很多地方,都没有发现橡皮的踪影。最后,竟然在一本书里发现了它。正在欣喜之余,她刚想用橡皮把刚才错误的地方擦掉,却发现桌子已经被自己翻得乱七八糟,作业本又不知道被自己翻哪去了,于是她又开始找作业本。这么一番折腾后,半个小时就过去了。最后她因为拖延了完成作业的时间,心爱的动画片也没有看成。

  素素因为没有有条理地摆放学习物品,导致自己用橡皮的时候找不到了,而为了找橡皮,又拖延了学习的时间,最后没有看成动画片。其实,像素素一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因为书桌很乱,要用某件用品时找不到,不用的时候却出现了。结果他们不得不中断学习,先去找东西,而这个过程就分散了他们学习的注意力。可见,物品随处乱放的坏习惯会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让孩子养成书桌整洁、物品摆放有条理的好习惯和学习成绩是同等重要的,当他养成这个好习惯,学习态度自然也就端正了,也就能有效地减少丢三落四的坏毛病了。

▲ 物品摆放要相对固定

  我们要告诉孩子,书桌上只能放置与学习相关的用品,而玩具或者其他东西一概都不能放在上面。同时,我们还要和孩子商量好,学习用品不可以随手乱放,而是应该给每样东西寻找或者制作一个固定的“家”。比如,常用的书本要竖着摆放在靠墙的位置,取书的时候书名可以一目了然;经常用的画笔不可以散放在桌子上,可以给它们制作一个笔筒,这样看起来才更整齐……

▲ 不代替孩子整理书桌

  在生活中,经常看到这种情况:妈妈一边抱怨孩子的书桌乱七八糟,一边忙着收拾,孩子则静静地站在一旁听着妈妈的训斥。训斥结束了,桌子也收拾好了,然后孩子很自觉地坐在书桌前写起作业来。事实上,我们的这种抱怨是没用的,如果我们总是代替孩子整理书桌,那么他就永远没有动手的机会。我们只有把这种能力教给他,他才能慢慢地学会自己整理书桌。最开始,我们可以演示一遍给孩子看,边演示边告诉他哪些东西应该放在哪里,然后试着让他自己亲手操作一番。这样一次两次下来之后,他也就学会如何整理书桌了。

▲ 让孩子养成收拾书桌的好习惯

  孩子每次学习完之后,都应该把东西都分类放回原处,养成主动收拾书桌的习惯。比如,用完的书本要放回书架上,用完的学习用具放回笔袋内。收拾完之后,我们要鼓励孩子按照课程表,把第二天需要带的书本和学习用具整理好,放到书包里。这样不仅能保持书桌的整洁,还能防止他丢三落四,忘记带某种学习用品的情况发生。

▲ 表扬孩子的劳动成果

  周末,一位妈妈本来想让女儿写作业,可是看到书桌乱七八糟,就先让女儿收拾书桌。女儿很听话,便开始认真地收拾起来,从桌上到桌下,从书包到书柜,她都不厌其烦地一点点收拾。同时,妈妈还在旁边不断地表扬她的劳动成果。结果女儿越干越来劲,最后不仅把书桌收拾得很干净,连整个书房都收拾得规规矩矩的。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女儿喜不自禁,很有成就感。

  偶尔让孩子收拾书桌很容易,但要让他养成每天都收拾书桌的习惯,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监督他,及时表扬他的劳动成果,使他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这样他的好习惯才能在我们的鼓励之下慢慢养成。因此,当看到孩子主动收拾书桌时,或者看到他的桌子很整洁时,我们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声,适时地给他鼓励。

37.我怎么就发现不了问题呢?——培养孩子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更具有实质意义,因为解决问题不过是数学或实验的技巧罢了。”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的确,发现问题在先,解决问题在后,如果孩子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他的知识也就慢慢积累起来了。

  而像题海战术、填鸭式教学、纸上谈兵不过是在有限的知识结构下增长孩子的知识罢了。而要想真正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我们就要培养他发现问题的能力。因为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检验孩子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的过程,其中必然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等思维活动。可见,他的问题越多,越能激发出他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他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就会变得越强。当他真正学会学习了,也就基本具备了获取知识的能力了。

  可是对有些孩子来说,主动提出问题太困难了,还不如由我们直接提出问题,让他来回答呢?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他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 不要忽略孩子的问题

  其实,有时候并不是孩子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而是他每次发现问题之后,都被我们取笑或者忽略,比如,像“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鱼会流眼泪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也不知道如何作答,所以干脆不予理睬。事实上,对于孩子的问题,不管幼稚与否,还是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我们都要对他善于发现问题,勇敢提出问题的表现予以表扬和肯定,这样他提问题的兴趣才会越来越高。

▲ 引导孩子独立思考问题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总是希望得到我们的帮助,或者直接从我们这里得到标准的答案。这时,我们千万不要轻易地就给出明确的答案,否则会助长孩子对我们的依赖性。相反,我们要引导他独立思考,培养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收音机突然不响了,我们可以鼓励他检验一下电池是否没电了,或者信号是否受到干扰了。这样,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会慢慢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如果孩子不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教给他查阅资料的方法,让他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慢慢提高了。

▲ 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

  当孩子主动向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予以重视,可以和他一起进行相关的讨论,引导他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当然既然是讨论问题,就不光是孩子主动向我们提问,我们也可以向他提问,引导他的思路,开拓他的思维,使他的大脑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以此锻炼他的思考能力。

▲ 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

  如果孩子每天都闷在家里,经常对着书本或者电视,他知识和认识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他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大自然是陶冶孩子心灵的好地方,也总能给孩子带来无限的灵感,哪怕一只螳螂、一个蝉壳、一块形状怪异的石头都能引发孩子很多问题。因此,在寒暑假或者节假日期间,我们不妨带着孩子去大自然中走一走,让他尽情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此外,像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等地方也能拓宽孩子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进而引发他新的思考。因此,我们也要抽出时间来和孩子一起参观一下这些地方。

  

38.雪化了以后就是春天!——重视开发孩子的想象力,不要扼杀

  

  2009年,某教育机构曾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一项调查,结果发现我们中国的孩子计算能力排第一名,可是想象力却排倒数第一。这样的调查结果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到底是什么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在2年级的语文测试中,老师出了一道题:“雪化了是什么?”有一名学生从小就喜欢看童话,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雪化了是春天。”看到这个答案后,老师毫不客气地在卷子上打了一个鲜红的“×”。原因是与标准答案不符,标准答案应该是“雪化了是水”。

  看到这一幕,我们不仅要感叹孩子的回答简直太有想象力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惋惜,这么有创意的答案怎么换来了老师的一个“×”呢?难道非要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吗?其实,孩子的想象力有时候就是在我们的“标准答案”下被扼杀住了。

  在一期关于“儿童益智”类的电视节目上,主持人问:“气球为什么会飞上天空?”“小猫为什么要洗脸”……有一个孩子回答:“气球飞上天空是去找小鸟。”“小猫没有抓住老鼠,非常伤心,哭花了脸,所以要洗脸。”本来孩子的答案很有创意,可是主持人却说:“回答错误。”接着公布正确答案:“因为气球里装的是氢气,氢气比空气的密度小……”

  如果单从让孩子学习知识的角度来看,主持人的回答无可非议,但是孩子们的回答充满了幻想和童真,我们就忍心打击他的创造性思维吗?那到底是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更重要?还是让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呢?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既让孩子学到知识,又能保护好他的想象力,激发他的创造性思维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 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答案

  对于孩子有创意的想法,我们不可以直接说:“错。”因为这样会打击孩子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相反,我们可以这样说:“嗯,想法很有创意,不过再想想,还有没有更好的想法。”以此激励孩子更进一步地思考。当他再一次作出回答的时候,我们可以鼓励他:“嗯,已经离标准答案很近了,再好好想一下。”总之,我们的回答一定要以激发孩子积极思考问题为出发点,不要轻易扼杀他的想象力。

  同时,在给出标准答案之前,我们也要肯定孩子充满想象力的回答,这样才能既保护她的想象力,又让他掌握一定的知识。

▲ 鼓励孩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孩子拓宽思维,让他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不必搞“标准答案”。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做游戏,用笔画一个圆,问他“这是什么”,其答案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我们和孩子可以一人说一个答案,以此发散孩子的思维,培养他的想象力。或者看到某一样陌生的东西,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猜测这件东西是什么,有哪些用途……

  此外,在孩子做数学题的时候,会遇到“一题多解”的情况,我们也要鼓励他尝试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

▲ 不斥责孩子的“胡说八道”

  一个女孩和妈妈一起散步,指着路边上被抛弃的长满绿毛的胡萝卜说:“妈妈,您看,胡萝卜戴绿帽子了。”听了女儿的话,妈妈大概觉得“戴绿帽子”不是什么好词,赶紧望了望周围的人,然后凶巴巴地对女儿说:“什么绿帽子,下次不许这么说了啊!”女儿觉得很诧异,妈妈怎么突然变脸了,但也没有再说什么。

  把长了绿毛的胡萝卜比作戴了绿色的帽子,是多么有创意的想法。实际上,在孩子的内心中,并没有好坏之分,他只是把好奇的东西将熟知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而已。但是我们却总是带着成人的评价和感**彩看待孩子的比喻,在无意中就剥夺了他充分表达思想的机会。因此,在面对孩子有创意的说法时,我们千万不要斥责或者嘲笑他,以免折伤了他想象的翅膀。

  

39.妈妈,我发现了一种新的解题方法!——培养孩子的创新习惯

  

  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它需要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也只有这样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孩子勇于创新、热爱创造的精神,使他养成创新的习惯。

  有一个上6年级的男孩,经常观察别人修自行车,看着看着就看出了“问题”。他发现修自行车需要很多工具,一会儿换扳手,一会儿又换改锥,这样换来换去很浪费时间。有时,找不到某一样工具时,还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找。

  于是,这个男孩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把工具整合到一起呢?”最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一把多功能修理自行车专用扳手就成功问世了。

  从这个男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创新想法大多来源于生活,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实在值得我们鼓励。然而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具有这样的思维习惯,有一些孩子思维不够敏捷,思考问题总有局限性,喜欢钻牛角尖,而这种思维方式就不利于他的创新习惯的培养,那么是什么限制住了孩子思维的发展呢?

  有一些父母总是把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安排得非常妥当,从来不用孩子自己去考虑,这种做法就很容易扼杀孩子的思考能力。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的确,如果凡事都被别人安排好了,或者总是墨守成规,按照固定的思路思考问题,相信学习的乐趣也会少很多。

  因此,不管是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还是为了培养他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都要培养他独立思考的习惯,尽量给他创造一个思考的空间。

▲ 允许孩子“恣意妄为”

  在孩子的小脑袋瓜儿里,没有既定的规则,他的想法天马行空,有很多创造的空间。比如,用气球盛水,用小筛子盛水,观察水从小孔中漏出;把小船模型按进水里,或者拿着它用力拍打水面;把手伸进水龙头,让水花四处喷射……这时,我们不必急着制止他的行为,而是要多给他一些自由,只要保证他在安全的范围之内就可以了。

▲ 不要急着给孩子太多的指导

  孩子的思想因为没有固定的规则,所以他会想方设法玩出各种花样。而当他出现明显的错误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马上纠正他。比如,他在纸上画一个绿色的太阳,黄色的天空。我们会马上告诉他,太阳应该是红色的,天空是蓝色的,更有甚者会呵斥他一顿:“太阳怎么能是绿色的,天空怎么会是黄色的,乱画。”

  类似于这样的指导和苛责就很容易把他限定在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之中,使他形成思维定式,而懒于思考其他方案了。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要急着否定他,而是多给他一些鼓励:“绿色的太阳和黄色的天空搭配在一起很好看”,以此鼓励他有创意的做法。

▲ 呵护孩子所有的思维火花

  课堂上,老师问:“一个放满冰块的杯子,外壁不断出现水珠,为什么?”有的同学回答:“因为冰块融化溢出来了。”有的同学回答:“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杯子凝结。”还有一个学生这样回答:“因为装满了冰块,杯子在‘冒冷汗’。”

  听到这些回答,我们可能会嘲笑最后一种说法,甚至直接否定他。其实,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就是在这样一个个思维火花中激发出来的。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我们就要呵护好他所有的有创意的想法。

▲ 鼓励孩子一题多解

  面对一个难题,我们正常的思维是使用一种解题方法。但有时,一个问题不止有一种方法,这时我们就要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让他做到一题多解,以此发散孩子的思维。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启发孩子改变一下思考问题的习惯模式,不让他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40.蓝蓝的天上没有星星!——培养孩子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的确,多疑好问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前提,孩子没有疑问也就谈不上进步,更不容易增长知识。仔细观察世界上大多数科学家和发明家,在他们身上,我们都会发现一种质疑精神。因为只有勇于质疑才能发现问题,找出毛病,并有新的发现。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多思多问,培养他敢于质疑的好习惯。

  小达放学回家后,兴奋地说:“爸爸,我今天在课堂上给老师挑出了一处错误。”爸爸听后,吓了一跳,赶紧问他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历史课上,老师在讲解鸦片战争的时候,把时间说错了。于是,小达大胆举手,当场质疑老师。然后,老师虚心接受了小达的建议,迅速改了过来。

  听了整个事情的经过后,爸爸有些担心,担心儿子当着这么多学生的面挑老师的错,会令老师很尴尬。最后,他告诉儿子,下次不要在公开场合指出挑老师的错误了。

  很多父母都存在和小达爸爸一样的想法,认为孩子当场质疑老师,会令老师很难堪。实际上,我们的这种想法多虑了。很多老师觉得孩子的这种质疑很正常,而且现在书本上也经常会出现错误,所以适度的质疑是应该的。而且在质疑之下,孩子才能更快、更系统地获取知识。因此,当孩子主动向我们提出质疑的时候,我们要不失时机地鼓励他的行为,保护他敢于质疑的精神。那么,具体来讲,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质疑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呢?

▲ 不让孩子轻易听信别人的说法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探索,我们要告诉孩子,对于任何事情都要敢于质疑,不能轻易就听信了别人的说法。

  一个女孩听说这样一条理论,如果把一条金鱼放在一个装满水的鱼缸里,然后把溢出来的水接到另一个缸子里,这溢出来的水和金鱼的体积应该是恰好相等的。女孩听说后不相信,便去问爸爸。而爸爸没有作出任何回答,只是笑了笑说:“你试一试就知道了。”最后,女孩果然亲自动手实验了一番,最后发现这条理论是正确的。

  其实,不管孩子的质疑正确与否,我们都要鼓励他的行为。同时,为了解决孩子心中的疑惑,我们要鼓励他亲自动手实验一番,这样才能加深他对某个知识点的印象,从而提高他解决疑惑的能力。

▲ 鼓励孩子对书本进行质疑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科学理论是相对的,它具有先进性,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书本上的知识也不一定全是正确的,可能出现错别字,或者出现某一个公式写错了的情况。尤其是课外书,和教材相比,出现错误的概率要更高。因此,我们要告诉孩子,当对书本知识存在疑问时,要勇敢地向老师或者父母提出来。

▲ 不让孩子盲目服从于权威

  要想培养孩子敢于质疑的能力,我们就要帮他克服老师至上、父母至上、书本至上、经验至上的陈旧理念,改变他被动的学习方式。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权威不一定是真理,因为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老师,他们都只是在某一个领域有独到的见解,也是普通人,其思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有犯错的可能。所以,当对他们的观点或者说法存在疑问时,一定要勇于提问,这样才能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

▲ 质疑要注意方式和场合

  鼓励孩子勇于质疑、大胆提问并不是让他胡乱猜疑别人,也不是不分场合、不讲求方式地直接否定别人的观点,而是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委婉地指正他人的错误,或者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当老师在课堂上出现口误或者其他错误的时候,我们要告诉孩子,应该礼貌性地举手,纠正他的错误,如果不确定老师说得对不对,可以等到下课之后,再私下请教老师,向他表明自己的观点。

41.下一次,我一定比现在更进步!——培养孩子自我激励的好习惯

  

  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表扬和鼓励。而且我们越是肯定孩子某些良好的行为,他就会表现得越来越好。可见,我们的鼓励会促使孩子有更好的行为表现。但是如果孩子从外界得到的鼓励太多了,他就会慢慢养成依赖心理。

  上5年级的琳琳平时很喜欢听爸爸妈妈夸奖她的话,每次得到爸爸妈妈的表扬后,她学习的劲头就非常高。可是如果爸爸妈妈长时间不夸她,她学习的兴趣就会低很多,成绩也会有所下降。所以爸爸妈妈总是有意识地多鼓励她。

  除了爸爸妈妈的表扬之外,琳琳还希望得到老师的夸奖。一次老师表扬了琳琳的同桌,没有表扬她,结果她郁闷了好久。了解女儿的心理之后,妈妈主动和老师沟通了一番,说女儿自信心不够,需要多一些鼓励和表扬。老师也很配合,总有意识地多鼓励琳琳。

  可是一段时间后,因为一些原因,琳琳的班上换了一位新班主任,这位老师对学生很严格,很少表扬他们。结果琳琳因为长时间得不到老师的表扬,萌生了不想上学的念头。

  为此,妈妈反省,都是自己平时太宠女儿了,使她无法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又不会自我激励,所以才会出现现在这种情况。

  的确,琳琳就是因为不会自我激励,所以总是依赖外界对她的赞扬和鼓励才能产生学习动力。事实上,我们给孩子再多的鼓励,都必须经过他消化后,才能在他内心深处转化成一股强大的动力。也就是说,事情最终的发展还是由内因——孩子本身的自我激励能力所决定的。

  一所学校曾对学生做过一项实验,结果发现不习惯于进行自我激励的孩子,其能力仅能发挥出20%左右,而能够进行自我激励的孩子,能力则可发挥出80%左右。可见,自我激励可以有效地开发出孩子的潜能,使他发挥出正常水平。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呢?

▲ 不让孩子随意否定自己

  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自己的短处暴露后,很容易就产生悲观的心理,然后盲目地否定自己,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时,我们就要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引导他全面地看待自己,并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长处。这样他才不会总沉浸于负面评价中,并慢慢激励自己走出消极情绪。

▲ 让孩子给自己鼓气加油

  当孩子有良好的表现的时候,我们可以鼓励他自我表扬;当他感到困倦、懈怠的时候,可以让他给自己打气加油。比如,当孩子做了一件错事主动承认错误时,我们让他进行自我表扬:“我能主动承认错误需要很大的勇气,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当他学习感到疲倦或者懒惰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对自己说:“来吧,××,只剩下语文作业了,打起精神,一会儿就能把它做完。”当孩子做某件是尽了最大的努力,不管结果怎样,我们都应该让他对自己说:“××,你已经尽力了,你做了自己该做的,而且做得还不错,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

▲ 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增加孩子的信心,为他提供充沛的原动力,使他克服学习上的障碍,最终取得一定的成绩。

  上6年级的阳阳经常被老师夸奖心态好、不骄不躁,而这都要归功于妈妈教他的自我激励法。从他上3年级开始,每天早上醒来后,妈妈都要求他说3遍:“我是最棒的。”而且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当阳阳成绩不理想时,他会告诉自己:“下一次,我一定会进步的。”遇到挫折时,他会告诉自己:“要坚持。”总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挫折,他总能勇敢面对,并且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

  从阳阳身上,我们不难发现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使他勇敢地克服困难和挫折。因此我们不妨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我能行”、“我可以”、“我能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等等诸如此类的暗示。

  值得注意的是,积极的心理暗示一定是正面的语言,比如,“我要慢慢放松”,而不是“我不会紧张的”;“我一定会成功的”,而不是“我不可能失败”;“这件事很容易”,而不是“这件事一点也不难”。

这个真好玩,我喜欢!——合理恰当地开发孩子的智力


  所谓“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判断力等能力。开发孩子的智力能力是每位妈妈的任务,但是一定要注意合理和适度,极度开发和不合理开发都会对孩子造成永久性伤害。

42. 我爱益智游戏!——智力的开发是在孩子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高尔基也曾说过:“游戏是小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每个孩子都喜欢玩游戏,也会把玩游戏的时间视为最快乐的时光,在其中,孩子身心不但得到了满足,智力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开发了。

  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斯特娜夫人与女儿经常玩“注意看”的游戏。

  斯特娜夫人一手抓住五六根彩色的发带,在女儿面前一晃而过,然后让女儿说出发带的数量。

  游戏的一开始,斯特娜夫人速度比较慢,但是女儿并不能准确地说出发带的数量。玩过几次之后,女儿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判断力也越发准确。

  最让女儿感兴趣的不仅仅是猜发带的数量,而是她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让母亲来猜。而母亲也不是每次都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来。母女俩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都提升了注意力。

  我们可以学习斯特娜夫人用游戏的方式来锻炼孩子的注意力。注意力只是孩子智力能力的一种体现,而孩子的想象力、记忆力、判断力、创造力等能力都可以通过益智游戏获得开发。所以,为了孩子的智力能够得到合理发展,我们就要成为他最好的玩伴。

▲ 借助棋类游戏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

  比尔·盖茨的外祖母经常陪他玩下跳棋、打桥牌等游戏。每次玩游戏时,外祖母总是对小比尔说:“使劲想!使劲想!”当小比尔下了一步好棋时,外祖母就会拍手叫好。这些游戏不但锻炼了比尔·盖茨的思维能力,而且无形中也培养了他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的确,孩子在玩棋类游戏时,眼睛得仔细看,脑子得不停地转,手还要听脑子的指挥。一次棋类游戏就能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全方位的观察能力,要是失败了,还考验了心理承受能力。那么,如果我们有空,就和孩子下盘棋吧!

▲ 和孩子玩“情景角色游戏”

  6年级的唐昊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而且特别不喜欢记忆语文科目中的文学常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妈妈就利用周末的晚上,请唐昊当老师,妈妈当学生,“老师”给“学生”讲解有关文学常识类的题目,还要出考题让妈妈作答。

  唐昊一开始觉得挺有意思,真正参与进去之后才发现并不是很容易,但是面对“学生”渴望的眼神,不得不硬着头皮“教课”。一段时间下来,唐昊的语言组织能力强了很多不说,也不再讨厌文学常识了。

  这种变换角色的游戏可以大大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然后和孩子一起扮演其中的角色。孩子为了能说出台词,必须背会故事中的部分内容,并要流畅地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孩子的语言智能就被开发了出来。

▲ 游戏难度要适中。

  游戏的难易程度会直接影响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如果游戏过难,孩子会因不能很好地掌握游戏技巧而丧失信心;如果过于简单,他又会因为没有挑战性而失去兴趣。所以,我们最好根据他的年龄、爱好和能力选择适合他的游戏。

  另外,在竞技游戏中,不要总是让孩子处于下风。否则,他就会因屡受打击而不愿意继续玩。所以,我们要适当地 “降低”自己的智能,当我们和孩子的智能高低相当的时候,他才会通过彼此的切磋而迅速成长。

▲ 用心投入到游戏中

  一天,小蕊邀请妈妈一起玩橡皮泥。妈妈答应了,并就找来小凳子坐在小蕊身边一起玩。但是,妈妈一边玩,一边看电视,还会随着电视节目哈哈大笑。妈妈不专心的样子被小蕊看出来了,小蕊生气地对妈妈说:“妈妈,您还是看电视去吧!”

  如果我们选择了和孩子一起玩,那就认认真真地投入进去,而不是应付孩子,这样不但不尊重他,他也从我们身上学会了三心二意。另外,我们在与孩子做游戏的时候,不要总对他的行为指手画脚。他一旦玩得不轻松,游戏就很难起到开发他智力潜能的作用。

43.妈妈,我不想学奥数!——开发智力,不是一定要上奥数、珠心算

  

  最近几年,奥数和珠心算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成了孩子和妈妈们追捧的火热学科。

有的妈妈听说珠心算能开发孩子的智力,就让学龄前的孩子开始学习;有的妈妈得知,一些重点初中的入学条件之一是孩子要有好的奥数成绩,于是就义无反顾地把孩子送进奥数班;有的妈妈看着其他孩子都在学,也跟风地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其中一员;而有的妈妈在“门外”观望,一直在考虑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学。

  那么,到底什么是奥数?珠心算属于哪种算法?学习它们真的能开发孩子的智能吗?它们真的适合每个孩子吗?

▲ 和孩子一起了解奥数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是一项国际性赛事。比赛题目都是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其难度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比赛目的是及早发现数学人才,进行培养使其成为数学领域的专项人才。

  而“奥数”进入中国,原本是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发现优秀的数学特长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孩子无论是否适合,都纷纷开始学习奥数。不可否认,有的孩子的确通过奥数的学习扩充了思维,开发了智力。但是,是不是所有孩子都能从奥数中受益呢?

  早在2002年北京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国内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就对低龄化奥林匹克数学热现象提出了批评。王元、杨乐等数学家认为,“奥数”本是一项很好的培养学生学数、学兴趣的课外活动,但有些奥数班只是教给学生技巧性的东西,而这些技巧性的东西有时并不是青少年必须具备的,更不能提高数学能力,有时甚至会造成钻牛角尖的现象出现。而高中阶段年龄稍大的同学,如果对数学有兴趣,进而阅读相关书籍并参加比赛,是自然正常的。但现在许多地方从小学、初中就开始办班,结果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学习枯燥,甚至对数学失去兴趣。

  也曾有一位数学专家说过:“在同龄儿童的范围内,一般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而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由此看来,如果孩子属于5%的智力超常儿童,同时又对奥数感兴趣,并且又有幸遇到一位合格的奥数老师的话,孩子就是适合学习奥数的。然而,我们的孩子是不是这样的孩子呢?有没有碰到经验丰富的奥数老师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我们就不要逼孩子学奥数。

▲ 慎学珠心算

  珠心算是在孩子心里建立起个算盘,把抽象的计算数字和算盘上的珠子联系起来,在心里用“拨算盘珠子”的方式把答案计算出来。当孩子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技巧,会很快地把多个数字的多种运算结果准确地脱口而出。

  珠心算的倡导者们认为珠心算是通过培养孩子的心算能力,以提高孩子的自制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能力。而专家则指出:学习珠心算对于锻炼手指和大脑会有一定的效果,而且算得快对孩子自信心的提高有好处。但是,珠心算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到底有多大作用,国内研究者正在进行相关研究;珠心算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孩子的数学智慧,在哪个年龄开始学更合适,也有待研究。

  既然如此,我们面对孩子是否要学习珠心算的问题上,还是慎重为好。而且,很多事例证明,过早学习珠心算会有碍于孩子在学校的数学学习。因为,学过珠心算的孩子会把珠心算的算法应用到常规的计算中,但是,常规算法又和珠心算算法没有任何关系,最后,孩子被两种算法搞得不知道该如何计算,从而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所以,让孩子开发智力,不是一定要上奥数和珠心算。上不上,完全看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对奥数或珠心算特别感兴趣,从学习中能收获喜悦感、满足感和成就感,那就让他去学。如果他本身没有兴趣,或者把奥数或珠心算的学习当成负担的话,就不要强迫孩子去学。因为帮助孩子开发智力,绝非只有学习奥数和珠心算这两种方式。

44. 才艺?我真的需要学吗?——不要盲目跟风,强迫孩子学习才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才艺”成了时下最流行的学习内容,而各种各样的才艺班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似乎,学习才艺就是跟得上时代的表现,而不学则意味着“落伍”。为什么才艺学习如此受追捧?

  一位母亲这样说:“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更需要复合型的人才,而单一型人才则不被看重。为了能让孩子的智力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人,不学一两样才艺,是不行的。”原来,“才艺”被妈妈们认为是孩子智力能力全面发展的保障。

  其实不然,如果说“德、智、体、美、劳”能够代表“全面”的话,才艺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充其量也只是占全面发展的1/5。所以,孩子即使学了再多的才艺,也不能称得上“全面”。从另一个角度讲,才艺并不是发展孩子智力能力的唯一途径,像体育和劳动也一样能开发孩子的智力。

  然而调查发现,中国83.9%的父母认为要对孩子进行才艺培养,近80%的父母希望让孩子参加不止一项的才艺训练。为什么会这样?大部分原因是盲目跟风。有的妈妈很困惑:人家的孩子都在学才艺,我们家孩子不学,不就不如其他孩子了吗?人家孩子都学好几样才艺,我们只学一样,恐怕不够吧?在这种攀比心理的驱使下,妈妈不得不让孩子跟风学才艺,不管花多少钱,孩子只要学了,妈妈心里就踏实。

  但是,孩子学习才艺的理由,应该是“因为别人学,所以我也学”吗?一定不是啊!孩子学习才艺的理由应该出于兴趣的培养。所以,如果孩子对学习才艺并不感兴趣,那我们就不要强迫他了。

▲ 正确认识才艺

  到底什么是才艺?“才”就是才能,“艺”则是技艺,包括琴、棋、书、画、诗赋等。我们希望孩子掌握某项技艺,而孩子掌握之后,作何而用呢?

  古代的文人都擅长琴、棋、书、画,他们在高兴、悲哀、惆怅时,会弹奏一曲,以抒发自己的情感;遇到好友来访时,兴致使然,于是对弈一局;出去游山玩水时,看到大自然如此美丽,泼墨于纸,作画一副……这些才艺完全成了感受生活、抒发情感的途径,他们不会把才艺当成负担,他们会在其中享受、感叹和领悟。

  因此,学才艺是热爱生活的体现,献才艺是表达情感的过程。所以,才艺学习绝非技能培训,孩子为什么愁眉苦脸地学才艺?因为他没有感受到情操被陶冶了,反倒觉得因为学了才艺,所以痛苦不堪。

  原因出在哪里?老师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我们对待才艺的态度太功利,总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才艺获得什么短期利益。如果说,一定要获得利益的话,那就是——快乐。如果孩子没有获得快乐,就不要让孩子再痛苦了。

▲ 培养有兴趣的孩子

  田英人从小爱好广泛,喜欢踢足球、画画、学英语、摄影,特别喜欢看书和写作。他小学毕业时出版了《灿烂童年》一书,书中收集了他的绘画和摄影作品,一些著名作家都提笔为其寄语。2009年,他还出版了一本描写中学生活的散文随笔集——《中学生奏鸣曲》。

  田英人的才艺之路是如何走的呢?田英人小的时候,父母都并没有刻意培养他的兴趣,基本是放任自流。但是,他特别爱看书。而且对他来说,写作不是一件枯燥苦恼的事,而是充满着快乐。关于画画,他没有上过培训班,就是自己总是在白纸上乱涂鸦,父母发现他喜欢了,才慢慢地领他接受较正规的训练。而英语方面,田英人没有提前学习,只是跟着小学的课程学习,当他感到学校的知识似乎不能满足需求了,父母才带他上了专为儿童开的英语班。他自己学得很起劲,小学毕业时就能够自如地和老外进行日常交流了。

  田英人的父母完全以孩子的兴趣为培养宗旨。所以,我们一开始可以让孩子去接触和尝试一些才艺内容,发现孩子的确很感兴趣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他。毕竟,以兴趣为基础的培养才是最有意义的。

45.又用左手?换右手!——不要刻意地去纠正孩子的“左撇子”

“左撇子”也叫“左利手”,特指那些习惯使用左手的人。在生活中,绝大部分人都习惯使用右手,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天生的“左撇子”。而3岁之前的孩子往往都是左、右手并用,3岁之后才能明显看出他习惯于使用哪只手,5岁左右才能真正确定他是不是 “左撇子”。

对于孩子的“左撇子”,多数妈妈都会上前纠正,试图让他习惯使用右手。有的妈妈考虑到孩子用左手书写汉字不方便,上学后老师也要纠正,不如尽早纠正过来;有的妈妈认为,“左撇子”总是会在生活中与“右撇子”产生“冲撞”,不如让他跟大家一样,变成“右撇子”;有的妈妈没有什么明确的想法,就是觉得用右手才是正常的,所以会强行纠正孩子。

然而,我们有没有思考过:孩子为什么会是 “左撇子”?强行纠正到底科不科学?会不会给孩子造成伤害?如果我们弄清了这些问题,也许就不会对孩子那么苛刻了。

▲ 了解“左撇子”

  现代科学认为,人类大脑左右半球分工不同,左脑是主管文字、数字、语言等逻辑思维的“理性半球”,右脑是主管色彩、音乐、空间、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艺术半球”,由于神经系统交叉指挥,左脑发育呈现优势的人一般习惯使用右手,反之,右脑发育优势的人一般就是“左撇子”。

  除此之外,“左撇子”也和遗传有一定关系。一项医学研究显示,如果父母都是“左撇子”,孩子是“左撇子”的几率是50%;如果父母都习惯使用右手,孩子是“左撇子”的几率仅有2%;如果家族中多个成员是“左撇子”的话,孩子也很容易是“左撇子”。

  当我们了解了“左撇子”的成因,就不会对孩子的“左撇子”过度紧张了。

▲ 知道“左撇子”的优势

  “左撇子”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他们擅长直觉思维,具有艺术天赋;他们右脑的神经优势会使其在对抗性体育项目中快速攻击对方,出奇制胜;而在具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当中,“左撇子”几乎比常人多一倍。

  在世界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之中,科学家牛顿、企业家比尔·盖茨、艺术家达·芬奇,以及包括奥巴马在内的8位美国总统都是“左撇子”。那么,这是不是说明,“左撇子”的孩子更有潜力?

▲ 不刻意纠正“左撇子”

  5岁的琼琼是个“左撇子”,无论是写字画画,还是吃饭拿筷子,都是使用左手。对此,妈妈一遍一遍地纠正她,可是她怎么也改不过来。有时,她好不容易用右手写字了,没过3分钟,就不知不觉地换成了左手。

  一次,妈妈又试图纠正琼琼时,琼琼干脆把笔一扔,不写了。妈妈一看,也生气了,对琼琼吼道:“你还来脾气了,你给我用右手。”说着就强行把铅笔塞进了琼琼的右手里,琼琼“哇哇”地大哭了起来。

  不知为什么,从那以后琼琼说话就开始结巴了。有时,琼琼脸憋得通红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琼琼并不是“左撇子”中的特例。有的孩子因被妈妈强行用偏激的方法纠正,结果导致左右脑功能失调,不得不进入特殊教育中心,接受脑功能恢复治疗和特殊的训练。为什么会这样呢?

  现代科学认为:强迫“左撇子”改用右手,会使孩子已经建立的大脑优势半球从右侧改为左侧,这就会造成原有的语言中枢混乱,最常见的症状是口吃,也有的孩子唱歌走调,发音不准,严重的就会引起大脑整体功能受损。所以,我们不要刻意去纠正孩子的“左撇子”,要让他健健康康地长大。

▲ 视情况,引导孩子用右手写字

  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用右手书写比左手方便,我们可以适度引导孩子用右手写字,其他行动让他保持左手习惯。我们引导的时候一定要心平气和,如果他从内心愿意接受,那我们就支持他把用右手写字当成一种训练;如果他不愿意用右手写字,那我们就不要强求了。

  另外,如果孩子上学后老师要强行纠正,那我们就要及时和老师做好沟通,让孩子能有一个宽容、开放的生长环境,能够开心、自然地成长。

46.多动动手吧!——孩子会在做家务、动手的过程中提升智力

  

  当一提到孩子的“智力发展”,我们常常就会想到“大脑发育”。那么,为了让孩子的智力得到良好的发展,我们通常安排孩子进行有效的脑力劳动,以此来提升智力。其实,除了脑力劳动之外,动手实践也是开发智力的好途径。

  孩子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手与脑必须共同合作完成任务。而手的神经与大脑中枢神经直接相连,大脑中支配手部动作的神经细胞有20万个,大脑的发育不仅影响手的灵活程度,反过来手部的运动会促进大脑各区域的发育,也就是说,孩子动手能力越强,头脑就越灵活。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

  一天,李艾回到家对妈妈说:“妈妈,什么是‘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妈妈一听就知道他今天数学课上的内容没有弄明白。

  于是,妈妈拿出了剪刀和一张纸,鼓励李艾按照数学课本中所介绍的知识,剪出轴对称的图形“蝴蝶”,中心对称的图形“四叶风扇”,以及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的图形“圆”。

  李艾虽然花了不少时间才把三个图形制作出来,但是他在画图、剪裁的过程中,就逐渐明白了“对称”的概念。

  对于孩子而言,画图和剪纸是最简单的动手实践活动。李艾就在这最简单的活动中手脑并用,弄明白了数学题。除此之外,做手工和做家务也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动手活动。所以,我们要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在动手的同时开发智力。

▲ 指导孩子做家务

  日本儿童教育学家中岛博士曾在3个城市和12个乡村中调查过361个各种类型的家庭,结果发现,凡是干家务活的孩子其智力发展水平都比不干家务活的孩子高,独立生活能力也较强。

  因此,中岛博士特别主张孩子干家务。他认为:开发智力理应以训练孩子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入手,而干家务正是一种好的训练。家务活可以使孩子有尽可能多的机会,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这些刺激信息传入大脑,便可进一步发展孩子的动作、语言和技能等智能。

  所以,当我们整理房间的时候,不妨请孩子加入;当我们洗碗的时候,不妨邀请他参与;当我们做饭的时候,不妨请他来帮忙……只有孩子真正参与进来,他的智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 和孩子一起做手工

  手工制作是开发孩子智力能力的好方法,包括捏橡皮泥、折纸玩具、制作风筝、缝制沙包等,这些活动不但能激发孩子的操作兴趣,也能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手脑协调能力、创造力等等能力。

  蓉蓉很喜欢玩软陶泥,为此,妈妈帮她搜集了一些制作陶泥玩具的方案。

  陶泥的质地比橡皮泥硬,所以每次在捏之前要先用吹风机把它吹热吹软,然后再用小刀把需要的陶泥切成需要的形状,捏和搓的过程中都要用一定的力气。一开始,蓉蓉并不能独自制作出像样的成品,需要妈妈协助。

  在制作的过程中,蓉蓉很专注,也很认真听妈妈的讲解,并逐渐学会了使用刀具。时间一长,蓉蓉的操作越来越娴熟,并能很快做出自己喜欢的陶泥作品,创造力也越来越强。

  手工制作本来就是孩子喜欢的项目,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他的兴趣,和他一起动手实践。当孩子的双手忙起来时,他的眼睛、耳朵、大脑都进入了运作状态,不知不觉中智力就得到了提升。

▲ 支持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孩子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肯定要面临“与人合作”的问题。也就是说,孩子要从自己动手完成任务转变为与人共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得不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反省自己的过失……这就是在提升孩子的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这两项智力能力的提升会让孩子的智力发展变得更加全面和完善。

47. 一玩就把学习给忘了——在玩中,孩子照样能学习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基本的休闲活动。我们重视孩子的学习,但是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更不需要把孩子的“学习”与“玩”对立起来,因为孩子在玩耍中照样能学习。

  周五下午放学早,张楠和几个同学相约玩“打沙包”的游戏。大家正玩得尽兴呢,沙包破了。怎么办?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真想手边有针和线把沙包缝好,可惜谁都没有。

  大家正为难呢,张楠摸了摸自己的两条小辫子说:“有了!”

  说着,张楠从两条辫子上拆下两根皮筋,又迅速用一根皮筋扎住所有的头发,用另一根皮筋扎紧沙包的漏口处。同学们一看,连连赞叹张楠聪明,就这样,张楠和同学们继续投入到游戏中。

  晚上回到家,张楠一进门就把今天玩沙包时发生的状况告诉了妈妈。妈妈一听,也说:“你应变能力是强了,怪不得换了个发型回来。”

  妈妈并没有因张楠没有及时完成作业而埋怨她,反而表扬她在玩耍的过程中应变能力强,这就是肯定了孩子的智力能力的发挥,而其他孩子是不是也在今天的玩耍中学到了些什么呢?

  在玩中,孩子的大脑不但没有停滞,反而运转得更快。当他遇到问题时,他会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并学会探索和创新。所以,我们不要把孩子的“玩耍”视为浪费时间,而是应该引导他学会在玩中学习。

▲ 处理好“玩”与“学”之间的关系

  我们担心孩子因玩耍而忘记学习课本知识,所以不敢让他尽情玩耍。其实,学习和玩没有本质的冲突,只要孩子能处理好“玩”与“学”之间的关系,就不会耽误学习。

  那么,我们就要把道理讲给孩子听,与其对孩子说:“学习不好,就别想玩。”不如说:“玩的时候要尽情地玩,学的时候,要认真学,如果玩的时候想着学,学的时候想着玩,结果,不但学不好,也玩不好。”

  这样,孩子就知道我们不是不让他玩,而是怕他学不好又玩不好。如此一来,他觉得我们是体谅他的,理解他的,就冲着这份理解,他学习的时候都会认真许多。

▲ 引导孩子学习

  一天,妈妈陪着果果坐在地上玩橡皮泥,橡皮泥被捏成了几个茶杯和一个茶壶。于是,妈妈拿着“茶壶”给杯子里都倒上“茶”,果果举杯说:“干杯!”一饮而尽之后,果果又给自己倒上茶,并又说:“干杯!”

  妈妈说:“果果,妈妈的杯子里没有茶。”果果一看,便给妈妈倒上了。喝完,果果又给自己倒。

  妈妈说:“果果,如果大家一起喝茶,要先给别人倒,再给自己倒,这是礼貌,知道了吗?”

  果果使劲点点头,给妈妈倒了一杯。

  一个小小的橡皮泥游戏使果果学会了如何礼貌待人,这个知识是课本中学不到的,而玩耍却提供了学习的平台。所以,孩子是否能在玩中学到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看我们会不会引导。

  比如,孩子在搭积木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形状和方位的知识灌输给他;他在“开小车”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知道一些交通规则;当他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懂得有关风向、风力、风能等知识……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孩子处处都能学习。

▲ 把玩的主动性还给孩子

  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孩子在玩中一无所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做过这样的描述:“一个孩子为了浇花,开始提了一小桶水,接着他又提第二桶、第三桶、第四桶,结果,他累得满头大汗……一个大约5岁的孩子栽了一棵玫瑰树,开出了一朵很美丽的花,他不仅十分惊讶地观看着自己双手劳动创造出来的成果,而且还观察了自己本身:‘难道这是我自己做成的吗?’”

  玩耍本身如果能让孩子精神愉悦,那么他一定从中有所收获和成长。虽然他无法把他在玩耍中学到的内容表述出来,更不可能总结他成长了多少,但是,他一定在其中进行了观察、思考、记忆和实践,这就是他学习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要把孩子的“学习”局限在书本上,因为,他很可能通过玩耍学到了更多。

48. 来,妈妈就看你的了!——在生活中,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有无穷的智力潜能,而这个智力潜能是否能被挖掘出来,就要看我们是否能给孩子提供他得以发挥的平台。他只有站在这个平台上,才能表现自己,并通过表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进而借此挖掘自己更深的潜能。

  6年级的小皓一直喜欢看《国家地理》杂志,对旅游很感兴趣。

  一次暑假前,全家人聚在一起讨论旅游路线,爸爸说:“我们先到黄山,然后再到千岛湖……”

  妈妈说:“我觉得应该先到千岛湖,然后再坐车到黄山。”

  小皓说:“我知道千岛湖,有本旅游杂志介绍过,那附近好像就是新安江,能不能顺江而下到黄山啊?”

  小皓的问题,妈妈和爸爸也回答不了,妈妈干脆说:“你这个建议很好,能不能实施我也不知道,这样吧,你来确定一下你的方案,如果能实施,咱就听你的安排。”

  小皓一听高兴极了,于是就开始翻看地图,并在网上查信息。不一会儿,小皓说:“妈妈,可以这样走,我们在千岛湖坐船,坐到深渡镇,再坐车到汤口,就是黄山脚下了。”

  妈妈听完,一脸诧异,说:“你还真有本事啊!好吧,那你来安排具体行程,看看一天几班船,几趟车,到达时间,几点爬山,什么时候返回,包括住酒店……”

  小皓说:“妈妈,这些我会吗?”

  “试试看啊!”妈妈鼓励道。

  如果妈妈没有让小皓确定方案,小皓就没有机会整合平时搜集的旅游信息,更没有机会动手查询具体路线。小皓在妈妈面前小表现了一下,没想到迎来了更大的挑战,这下,为了完成任务,他可有得忙了。在个过程中,他的智力潜能就会被不知不觉地挖掘出来。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让他通过表现,提升做事能力,拓展思维方式,进而开发智力能力。

▲ 放开一只手

  一天中午,上3年级的贝贝回家告诉妈妈,自己想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兴趣班。于是,妈妈就让她自己去了解有关课程、学时和学费的问题。

  晚上回来,贝贝把自己询问的结果,清清楚楚地告诉了妈妈,并表示自己想学儿童画。妈妈答应着,并从钱包里拿出500元钱给贝贝,说“钱你自己保管好,明天交给老师,老师会给你一张收据,你把收据拿回来就行。”

  第二天,贝贝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妈妈鼓励她说:“嗯,表现不错!看来,以后妈妈要交给你更多的任务啦!”

  贝贝在完成这项任务的时候,学会了咨询问题,并把对方反馈过来的答案有条有理地整合在自己的头脑中,并清楚地叙述给妈妈,之后又谨慎地保管钱财,并记住拿回收据。在这整个过程中,贝贝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管理钱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如果妈妈不放开手让孩子去做,孩子的各方面智力潜能怎么能得到展现呢?

▲ 鼓励孩子学以致用

  5年级的辛桐英语一直学得不错。一次,妈妈带他参加朋友聚会,辛桐很想和那些外籍叔叔阿姨打招呼、聊聊天,可就是不敢。妈妈看出了他的心思,就主动介绍外籍朋友给他,当他第一次把在书本中学到的英文句子用在生活中时,感觉很不一样。

  妈妈的外籍朋友看到这个小家伙会说英文都非常喜欢他。整个聚会下来,辛桐不但交到了新朋友,英文口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他的自信心又增强了。

  鼓励孩子把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是开发孩子智力能力的好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那些抽象的课本知识被孩子应用得生动而灵活,孩子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出来。所以,我们要给他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鼓励他学以致用,进而使他的智力潜能得到激发。

妈妈,我要看书!——轻轻松松让孩子爱上阅读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很多成功的人都酷爱读书,从书中摄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不得不承认,阅读在他们成功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孩子来说,如果他能自幼与书为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他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49.为什么要读那么多课外书?——告诉孩子读书的目的与目标

  

  在一些孩子的思想观念里,他们认为读书是给爸爸妈妈读的,和自己没关系。甚至有些孩子干脆认为,读书没有用。导致孩子产生这种思想观念的真正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从小没有树立远大的目标。

  周恩来是我国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12岁那年,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学生说:“为明理而读书。”也有学生说:“为做官而读书。”还有的学生说:“为父母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坚定有力地答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此话一出,在场所有的人都震惊了。此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周恩来发奋读书,最后为国家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在古人的思想观念里认为第一等人读书志在圣贤,次一等人读书志在功名,最劣等的人读书志在富贵,这是古人读书的志向。从周恩来的一生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绝对是第一等人,他从小以兴邦建国为读书的目的,并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民,进而赢得了后世人的尊敬。

  可是我们现在的人却把追求财富和出名当成读书的目标,甚至有些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读书的目的,他们只知道拿高分、考大学。结果呢?一生平平。实际上,阅读是件快乐的事,只要我们善于引导,书就会成为孩子一辈子的好朋友。但是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先要帮他明确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读书?

▲ 告诉孩子读书是谋生、谋天下的途径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要告诉孩子书中有无穷无尽的智慧,读书的目的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是为了谋生,因为读书是现代人谋生的需要;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是为了谋天下,只有读书明理以后,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定要好好读书,不仅要学好教材,还要广泛地阅读其他有益的书籍。

▲ 让孩子知道读课外书的好处

  课外书是教材的补充,它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心灵世界,还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最佳途径。可是有些孩子天生不喜欢看课外书,结果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比较少,和他人之间找不到共同语言,从而造成了一定的沟通障碍。

  11岁的晶晶学习成绩很好,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坐在书桌前写作业,课间也很少出去玩。但凡见过她的人都夸她学习刻苦、认真,连老师也夸她踏实。可是她有一个缺点,就是不太合群,每当同学们坐在一起讨论些什么的时候,她都不怎么参与,总是一个人坐在旁边写作业。

  一次,妈妈问她为什么不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她说:“我不是不喜欢和他们一起玩,只是他们谈论的话题我都不知道,他们看过很多书,每次提到书中主人公的名字,或者谈论一些科技发明时,我都不知道,结果他们总嘲笑我孤陋寡闻……”

  听了女儿的一番话,妈妈这才知道原因。从此,妈妈总是有意识地带晶晶一起去逛书店,让她多看些书,以此丰富她的课外知识。一段时间后,晶晶变得健谈了很多,不再像以前那么不合群了。

  从晶晶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读书少,见识就少,结果和他人之间就很难找到共同语言。可见,丰富的阅读经验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影响着他的人际关系。此外,阅读课外书还能扩大孩子的视野,增长他的见识;提高他的阅读能力,使他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好处我们都要让孩子知道,从而增加他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性。

50.什么时候教孩子阅读呢?——抓住培养孩子阅读的黄金期

  

  阅读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小就有着丰富阅读经验的孩子,他的词汇量就比较丰富,所以无论听课还是自主阅读,他都能很快速地提取并理解所听到的或者看到的信息。而阅读贫乏的孩子,头脑中存储的经验和知识相对贫乏,所以他看书或者听课的时候,理解能力就相对较差。

  当然,阅读不只是孩子增长知识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能丰富他的心灵,让他尽早地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握孩子阅读的最佳年龄,帮助他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让他的思想和身体一起健康成长。

  那么,到底什么年龄才是孩子最佳的阅读年龄呢?针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我们可以把孩子的阅读按照年龄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0—6岁,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为主。听到这个说法,有些父母可能会皱眉头,0—6岁的孩子年龄太小了,不可能会读书。实际上,0—6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尤其3—6岁这段期间,如果我们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顺应孩子的阅读兴趣,他不仅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很多字,还能渐渐掌握阅读的方法。

  6—10岁,以让孩子识字为目的。研究表明,孩子只要掌握了1500个左右的汉字,孩子就能独立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了。因此,这个阶段,我们应该以教孩子认字为主要目的,并试着让他自主阅读。

  10—14岁,孩子阅读的黄金期。我们应该鼓励他多读些好书,从而帮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扎牢他的基础知识。

  当我们的思想里有这样一个基本的框架,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应该掌握的阅读技能后,也就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他的阅读习惯了。那么,在具体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

▲ 0—6岁,坚持每天为孩子朗读20分钟

  0—6岁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培养他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这期间,虽然孩子并不具备阅读能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坚持每天为他朗读20分钟,在听的过程中,他会慢慢集中注意力,并扩大词汇量。时间久了,他对阅读的兴趣也就在我们抑扬顿挫的语调中产生,并渐渐产生读书的愿望了。

  在为孩子逐字朗读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边用手指指字,一边读,引导他注意每一个字的字形,这样就能帮他把听到的字音和看到的字形一一对应起来了。当然,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我们主要是培养他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并不是以让他识字或者掌握知识为目的。

▲ 6—10岁,鼓励孩子自主阅读

  6—10岁这个阶段,我们应该以让孩子识字为主要目的,并鼓励他自主阅读。我们可以为孩子选择图文并茂的书籍,这样他就能边看图画边读书了。此外,我们为他选购的书籍应该带有拼音,这样更便于他认字。

▲ 抓住孩子10—14岁的黄金阅读期

  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我国的升学制度考试,为孩子奠定人生观、价值观、基础知识的黄金阅读期应该在10—14岁之间,也就是小学4年级和初中2年级之间。因为10岁以前,主要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为主,而且这个阶段,孩子基本处于认字阶段,还没有能力进行大量的阅读。而14岁以后,孩子又要面对中考、高考等压力,繁重的课业导致他很少有时间阅读其他书籍。

  因此,10—14岁这4年是孩子的黄金阅读期,如果在这段期间内,他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科普读物,将对他的学习和一生都有很大的帮助。

▲ 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选择不同题材的图书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来说,处在不同年龄段的他们喜欢不同题材的图书。一般来说,3岁以前的孩子大多爱看色彩艳丽、形象逼真或者带有动物或者特殊图案的图画书;3—6岁的孩子比较爱看情节简单的童话类故事,或者有关动物或者日常生活行为的图画书;7—10岁的孩子一般爱看情节稍微复杂一些的神话或者童话,以及令人惊奇或者富有冒险情节的故事;10—13岁的孩子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们更爱看探险类或者具有神秘色彩的图书;14—16岁的孩子爱看推理以及人物传记类图书。

  因此,我们必须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出发,为他选择适合他阅读的书籍,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出他的阅读兴趣。

51.走,妈妈带你去书店逛逛!——带孩子逛书店,感受书的魅力

  

  常言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同样,也有“常在书店逛,哪有不沾香”的道理。书店有一种祥和的磁场,洋溢着浓浓的读书氛围。在这里,不论成年人、老年人还是孩子,或趴或坐,都纷纷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书籍中。到了这儿,即使再不爱读书的孩子也会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渐渐地爱上看书。

  以前的路名非常不喜欢看书,尽管家里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图画书、故事书,他一点翻看的兴趣都没有。因此,为了培养他看书的兴趣,妈妈总有意识地带他去逛书店。

  最初到了书店,路名本来没有看书的意思,但是看到其他人都在认真地看书,他也不好意思站着不动,便随手拿起书架的书翻看两下。结果看着看着,他就深深地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住了。

  儿子选择书籍的时候,妈妈会给他充分的自由。因为她知道,在儿子还没有真正喜欢上读书的时候,首要任务是想办法激发并保护好他的阅读兴趣,而不是在背后要求他应该看什么,不应该看什么,什么书要没收,否则这样的“禁令”只会扼杀他的读书兴趣。

  一段时间后,路名喜欢上了看书,也喜欢上了逛书店。每天晚饭后,他都要求妈妈带着他去楼下的小书店逛一逛;每天放学后,他也会要求妈妈陪他逛逛学校对面的书店,逛完之后再回家。

  从路名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已经感受到了逛书店带来的乐趣,并深深地爱上了读书。可见,逛书店是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好方法。因此,为了培养孩子看书的习惯,我们不妨多带他逛一逛书店。

▲ 带着孩子一起逛书店

  一位爸爸和儿子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逛书店。每到周末,他们便去逛书店。结果市区内大大小小的十几家书店都被他们逛遍了。最开始逛书店的时候,爸爸会悄悄地跟在儿子的后面,观察他在看哪些书,必要的时候,给予他一些指导。再后来,两个人一进书店就“分道扬镳”,各看各的书,互不影响了。

  爸爸喜欢看书,所以在爸爸的熏陶下,儿子也变得爱看书了。我们也不妨学这位爸爸,每周末或者每天晚饭后,带着孩子逛一逛书店,让他在书店里尽情地选择自己爱看的书来读。每天接孩子放学的时候,如果学校附近有书店,我们也可以抽出一点时间,陪孩子一起逛一逛。

▲ 教孩子在书店看书的方法

  书店里的书种类、数量繁多,一时间孩子可能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看的书。这时,我们就要引导孩子按照书的类别查找自己喜欢看的书,一般来说,先找到儿童文学类书籍,然后根据书名判断书中的大致内容,再打开目录翻看书里的细节。当对书里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后,再决定自己是否对这本书感兴趣。

  因为在书店看书的时间很有限,所以孩子没有时间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读一本书。因此,当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时,可以根据目录内容查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然后翻到对应的页码来看,这样看书的效率会更高。

▲ 带孩子逛正规书店

  一般正规书店的书的质量和内容都有保障,而非正规书店里的书良莠不齐,很可能存在一些内容不健康或者不适宜孩子看的书籍。因此,我们最好带孩子去逛正规书店。到了正规书店,我们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不要强制他必须看和学习有关的书,或者某一本书,而是只要他愿意看的书,我们就让他尽情地看,不要干涉他。

▲ 定期给孩子买书

  每隔一段时间,当孩子看完一本书后,我们应该主动带着他去书店逛一逛,鼓励他再挑选几本喜欢书的来看。当然,读书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求孩子做到“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也就是说,一本书没有读完,不要想着另外一本,而是要养成完整地读完一本后,再去读另一本的好习惯。

▲ 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

除了书店之外,图书馆内的读书氛围也非常浓厚,而且这里的书可以外借。所以,平时我们可以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或者让他在图书馆学习。同时,我们还可以替他办一张图书借阅证,方便他从图书馆借书。

52.妈妈,我想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给孩子看他感兴趣的书

  

  要想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我们必须从孩子爱看的书入手,当他从书中感受到乐趣了,自然也就会慢慢地接受其他的书籍了。但是我们父母有时总是过分地干涉孩子看书,强制要求他看哪一类书,或者明令禁止他看哪一类书,结果孩子的阅读兴趣还没有建立起来,就在我们的“强制”之下被打压下去了。

  上4年级的欣欣平时最喜欢看儿童文学和漫画类的书籍。每次看这些书的时候,她都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可是,妈妈觉得看这些书没什么用处,不利于女儿增长知识,所以就禁止她看漫画书,还把她的漫画书全都没收了。最后,她专门去书店为女儿选择了一些关于地理、天文等知识的书籍,要求她每天阅读。

  看到妈妈为自己选购的书,欣欣一点阅读的兴趣也没有。她苦恼地说:“妈妈选的这些书我都不爱看,她越是让我看这些书,我就越反感。”

  漫画书是很多孩子的最爱,漫画里夸张的人物表情,鲜明的色彩搭配是吸引孩子的重点。可是很多父母认为,这些书对孩子一点好处也没有,孩子从中也学不到什么知识,所以干脆就禁止他看。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的,相反,有可能导致他仅有的一点兴趣也被扼杀住了。

  当代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老师和家长在不知道孩子兴趣的前提下,不要硬性给孩子开出数目,使孩子失去了阅读兴趣。”这句话值得我们父母好好思考一下。实际上,孩子喜欢读什么书,应该根据他的兴趣来,不能强求,只要是健康有益,趣味性强,适合他年龄特点的书,都可以阅读。

  那么我们给他选择书籍的时候,如何既从孩子的兴趣角度出发,还能让他从中受益呢?

▲ 不要让读书成为孩子的负担

  许多父母把读书看成孩子考学、提高成绩的一种手段,结果一味地让孩子看一些作文书或者教材辅导一类的书,可是这些书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兴趣可言,相反是一种负担。

  一位妈妈陪着女儿去书店买书,女儿看到书店里那么多精美的好书,爱不释手,精心挑了几本故事书和童话书。可是没想到妈妈看到后,非常生气,一把夺过女儿手里的书,板着脸说道:“就知道看这些书,看这些书你的作文水平能提高吗?你怎么不去买作文书,学学人家怎么写作文的?”说完,只见女孩的兴致全无,一脸无奈。

  读书本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可是对这个女孩来说,读书已经成为一种负担。可想而知,女孩读书的兴趣如何建立得起来呢?因此,我们一定不要硬性规定女孩看关于学习的书。

▲ 不要强制孩子看某一类书籍

  有时,孩子的读书兴趣往往与我们的愿望相反。我们希望他看一些科普类的书籍,丰富他的知识,可是他偏偏喜欢看漫画书;希望他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可是他偏偏喜欢看童话书。实际上,不管孩子喜欢看什么书籍,只要内容是积极健康的,我们都应该支持他。

  还有一些父母按照网上一些专家专门为中小学生开出的“必看书籍”和“推荐书目”去给孩子买书,这种方法值得借鉴,但并不是要求我们把所有的推荐书目都买回来,我们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出发,从中选择一些适合他读的书,这样孩子才能读得进去。

▲ 为孩子选购他感兴趣的书籍

  某市曾对700多名的儿童进行一项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喜欢看的书籍依次是:外国经典儿童读物、中国经典儿童读物以及科普读物。我们可以参考这个顺序,再结合孩子的兴趣特点,为他选择合适的书籍。此外,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我们还可以从他们最感兴趣的图画书入手,然后再逐渐让他读图文结合的书籍,以此慢慢培养他对文字的兴趣。

▲ 对孩子看漫画书宜疏不宜堵

  喜欢看漫画书是孩子在某一特定年龄阶段的特点。很多父母认为,看漫画书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而且对他增长知识一点好处都没有,于是禁止孩子看漫画书。实际上,孩子看漫画书也是有好处的,漫画书里幽默搞笑的风格有利于孩子放松情绪,还可以培养他的绘画兴趣。因此,对于孩子爱看漫画书的行为宜疏不宜堵,只要我们引导他看一些内容健康向上的漫画书,并引导他在合理的时间阅读,不沉迷于其中,就可以保证不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了。

  

53.这本书好厚,怎么读?——教孩子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阅读是孩子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当孩子掌握了良好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后,他阅读的效率自然会提高。相反,如果孩子不具备基本的阅读方法,很可能一本书读了一晚上都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一天,9岁的可可和妈妈一起从书店看书回来。爸爸问:“可可,今天去书店看什么书了?”可可说:“动物的。”“那上面都讲什么了?”爸爸继续追问道。只见可可支支吾吾地说:“忘了。”“啊?都忘了啊?”爸爸惊奇地看着女儿。这时,妈妈在一旁解释道:“没看多长时间。”

  接着,爸爸对女儿说:“过来,女儿,爸爸教你一种阅读方法,可以使你在短时间内就把握一本书的大概内容。”说着把女儿带到了书房。

  走进书房后,爸爸从书柜里拿了一本书,说道:“下次,去书店看书的时候,一定要先看书的名字,看看她是不是你想看的,比如这本书《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座历史文化名城》,先不要急着翻阅,可以先看目录,了解一下大概写了什么。如果时间很充足,你可以从头看,如果时间很短暂,就可以挑我们喜欢的章节来看。”说着,他指着某一节说,“如果你想了解桂林,就翻到对应的页数。”听到这儿,可可兴奋地跳了起来:“那我要是想看天津,就翻到天津这儿就可以了吗?”说着,她翻开了“天津”这一页,高兴地说道:“爸爸,我懂了。”

  一般情况下,我们带孩子去书店看书,总是把“时间太短了”当成孩子看书效率低的借口。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孩子没有掌握合适的读书方法。也就是说,看书是讲求方法的,有适用于时间长的看书方法,也有适用于时间短的看书方法,关键看孩子是不是掌握了这些方法。案例中爸爸教可可的读书方法就适用于时间短的情况。

  可见,好的读书方法既可以帮孩子节省时间,还能加深他对书中内容的理解。那么什么方法才是适合孩子的读书方法呢?

▲ 让孩子掌握泛读的方法

  泛读是一种快速阅读的方法,它以概括地了解书中的主要观点为目的。一般来说,在刚拿到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先泛读,从简介、目录、前言、开头、结尾开始看起,在短时间内对书中的内容有一个全局的把握,然后再让他翻看内容快速浏览。快速浏览时的视觉范围要广,扫视速度要快。一般情况下,平均每秒钟7个字,20分钟可读8400个字。当然,不能光图快,还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快阅读的速度。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还要教孩子注意各个章节中的标题,这样有助于他快速地抓住全书的筋骨脉络。

▲ 教孩子精读的方法

  精读就是仔细阅读,这种阅读方法适合读一些经典书籍。因为经典书籍只有经过精心研究,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出其中的道理。精读的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孩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深入钻研,及时将阅读中的问题和体会记录下来。这样他才不会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 鼓励孩子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孩子快速消化所看的内容。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读书时手要勤,常做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可以是书中的某一句经典名句,也可以是某一个观点,以此加深他对某一个观点或者内容的理解。

▲ 鼓励孩子自主阅读

  很多孩子都依赖于听妈妈讲故事,或者和妈妈一起看书,让妈妈念给自己听。其实,这种方法适合于年龄小的孩子,而对于有独立阅读能力的孩子来说,我们应该鼓励他自主阅读。因为我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很容易加入一些主观因素,而且听故事是孩子被动接受的过程,记忆往往没有那么深刻。孩子只有亲自看到生动的文字、图片,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后,印象才会更深刻。

▲ 鼓励孩子一次只读一本书

  常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我儿子买书的热情特别高,可是读书的兴趣不足。想起来的时候就打开书柜,翻翻这本,又摸摸那本,就是不能踏实下来好好看一本书。”的确,这种现象在孩子身上很普遍,因为孩子总是好奇心很强,但是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兴趣不持久。因此,我们在为孩子选购书籍的时候,一次不要买很多本,而是只买一本他最感兴趣的。同时,也不要一下要求孩子看很多本书,而是当他读完一本后,再让他读下一本。

  

54.来,妈妈给你讲××读书的故事吧!——用名人读书的故事激励孩子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 “匡衡凿壁偷光”、“范仲淹断齑划粥”、“苏秦刺股悬梁”的典故,古人尚且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克制自己,刻苦读书,成就一番事业。如今的孩子生逢盛世、条件优越,怎么就不能好好珍惜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呢?平时,我们不妨给孩子讲一讲古人或者名人读书的故事,以此激励他用功读书。

  一位妈妈给儿子讲了一个“鲁迅嚼辣椒驱寒”的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鲁迅学习成绩优秀,获得了一枚学校颁发的金质奖章。拿到奖章以后,鲁迅立即把它卖掉,并用换来的钱买了几本书和一串辣椒。每当夜晚寒冷读书困倦的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咀嚼,顿时脑门就开始冒汗。他就是一直用这种方法驱寒苦读,最后成了一名著名的文学家。

  儿子听了这个故事后开始效仿鲁迅,鲁迅用辣椒驱寒,他用辣椒驱困。每当晚上学习打盹的时候,他便往嘴里塞一颗辣椒,顿时辣得困意全无。

  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如果我们给他讲一些名人苦读的小故事,他就会被他们的行为感动,从而激励自己也向他们学习。案例中的男孩就是在听了鲁迅的故事后,才效仿他,用嚼辣椒的方法驱赶自己学习时的困意。当然,给孩子讲故事的目的并不是让他机械地模仿名人的做法,而是体会名人读书时的精神。

  可见,名人读书的故事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要比我们给孩子讲上千遍“好好读书”管用得多。因此,我们不妨多给孩子讲一些名人故事,让他领会名人读书的精神,借鉴他们的读书方法和经验,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 给孩子名人读书的故事

  如今很多孩子读书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贪图快,结果看完之后什么也没记住,很显然这样的看书方法没有什么效果。尤其是对于一些经典书籍,不看过几遍后,是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意思的。

  我国一代伟人**一向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求读书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看《韩昌黎诗文全集》的时候,除了少数几篇以外,其余的每一篇都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再到全文大意,他都不放过。像《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文学,他小时候就看过,到了晚年又重新再看了一遍。一部《昭明文选》,他也读了很多次,至今这本书他批注的版本就存有3种。

  当孩子在读一些古典书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提前给他讲一讲伟人**学习经典的经验,鼓励他反复阅读。尤其是像《论语》、《弟子规》、《三字经》这样的经典,我们不仅让孩子多读,还要让他会背诵。

▲ 晚睡前给孩子讲一个故事

对于孩子日常存在的学习问题,如果我们一味地说教,甚至是批评和指责是行不通的,这样只会引起他的反感情绪。因此,为了纠正孩子身上的问题,我们不妨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把名人学习的精神和方法融入到故事中,然后引导孩子反省,让他学习他们的学习经验和读书方法。每天晚睡前是给孩子讲故事的最合适的时间,我们要抓住这段时间,用平和的语气把故事和道理都讲给孩子听。故事讲完后,我们还可以和孩子进行讨论,引导他发表自己的观点。

55.现在是朗读时间!——培养孩子每天朗读15分钟的好习惯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孩子阅读的起点,也是他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专家指出,朗读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因为朗读的时候,孩子70%的神经细胞都参与到了大脑活动当中,就好比是大脑的“热身操”,这远远超过默读和识字的效果。

  朗读是孩子欣赏自己的声音,自我表达情感的过程,长期坚持,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他的想象力。不仅如此,长期朗读还能增加孩子的词汇量,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孩子在朗读过程中,会反复琢磨文字的表达效果和意境,这也能增强他对文字的理解,当他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以后,他的思辨能力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尤其是对一些内向的孩子,朗读能使他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自信起来,从而变得爱和他人交流。

  儒家经典《弟子规》也提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可见,读书的方法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口动,用心记忆。如果孩子能养成朗读的习惯,这远远要比他只用眼睛看印象要深刻得多。

  那么我们如何使孩子爱上朗读,培养他每天朗读的习惯呢?

▲ 让孩子坚持每天朗读15分钟

  一位妈妈要求女儿每天朗诵两遍《弟子规》,早起一遍,晚上睡觉前一遍。而且妈妈要求她朗读的时候不能贪图快,而是要放慢速度,做到“心眼口,信皆要”。早上读一遍的目的是让她提醒自己一天要做到《弟子规》,晚上一遍的目的是让她按照《弟子规》反省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结果一段时间下来,女儿的变化很大,不仅行为举止更规范了,也变得更有自信了。

  的确,朗读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尤其是朗读经典,不仅能增加孩子的信心,还能增加他的智慧,规范他的行为。因此,我们应该慢慢让孩子养成朗读的习惯,他每天朗读的时间不必长,只需要15分钟就可以了。

  此外,我们也可以参加孩子的朗读过程,和他一起大声朗读。对于不同的朗读内容,我们还可以和孩子分角色朗读,这样还能培养他的阅读兴趣,增进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 对孩子提出朗读的标准

  要想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我们就要帮他扎牢基本功,让他做到“六不”,即,不错字、不添字、不丢字、不重复、不颠倒字词、不唱读;在读的过程中,他还要注意词、句、段、篇,以及标点符号的连接。

  同时,对于一些方言和发音有出入的字词,我们要引导孩子反复地读,以纠正他错误的读音。此外,对于长句、难句,我们要注意引导孩子如何断句、如何连接。当孩子做到发音正确后,我们再引导他有感情地朗读,这样他朗读的能力就慢慢培养起来了。

▲ 为孩子选购适合朗读的书籍

  有一些书适合孩子大声朗读,但有一些书更适合默读。因此,为了激发孩子朗读的兴趣,我们一定要为他选购适合朗读的书籍,像一些散文和传统文化经典书籍就很适合大声朗读。传统文化经典包括《三字经》、《弟子规》、《孝经》、《论语》、《孟子》、《礼记》,这些书籍孩子不仅要大声朗读,还要多读几遍,才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其他书籍像外国经典《远方的小星星》、诗歌《蒲公英轻轻飞》、《你会找到聪明泉》、《一棵长满眼睛的树》也很适合孩子有感情地朗读。

  在这些书中,我们只要任意选择一两本让孩子坚持朗读,就能慢慢培养出他的美好情感,使他渐渐爱上朗读。

  

56.家庭朗读比赛现在开始!——用阅读比赛的方式,吸引孩子阅读

  

  孩子的阅读能力是逐渐发展的一个过程,要想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我们就要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适当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他渐渐对读书产生兴趣。

  晚饭后,妈妈拿起《小王子》坐在沙发上有感情地朗读起来。不一会儿,坐在旁边看电视的儿子走了过来,问:“妈妈,您在看什么啊?这么好看,给我看看吧。”妈妈知道,吸引儿子的不是自己朗读的声音好听,而是文章的内容吸引了他。

  从此以后,一有时间,妈妈就拿起书开始朗读,偶尔儿子还会主动纠正妈妈错误的读音。一次,儿子看到妈妈读得那么投入,忍不住说道:“妈妈,让我读会儿吧,我可以读得更好。”听了儿子话,妈妈故意不服气地说道:“是吗?那我们来个比赛吧,让爸爸点评,看谁读得更好。”听到这个提议,儿子兴奋地拍着手说:“好,我同意。”

  此后,朗读比赛成了这个家庭经常举办的活动之一。结果儿子的朗读能力越来越强,还多次参加学校的朗诵比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我们和孩子一起朗读,可以提高他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营造出一种阅读的氛围,使孩子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渐渐地萌生出阅读的愿望。可见,阅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因此,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带头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

▲ “引诱”孩子一起阅读

  一位爸爸为了让看电视的女儿读书,神秘地对她说:“快来,宝贝女儿,这段时间是专属于你、妈妈,还有我的共读时间。你不来的话,我和妈妈可就不等你了啊。”话音刚落,女儿急着说道:“不行,不行……”边说边跑到了爸爸妈妈身边。接着,一家三口坐在沙发上大声朗读起来。

  对于不想读书的女儿,爸爸并没有强迫她读书,而是以“专属于爸爸、妈妈和她的阅读时间”的名义引诱她,结果使她主动参与到家庭阅读当中。可见,这种“引诱”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化被动为主动,珍惜家人在一起阅读的机会。因此,对于不想读书的孩子,我们也不妨采用这个方法,吸引他读书,从而使他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和孩子比赛,一决胜负

  10岁的丹丹和爸爸是阅读比赛的竞争对手,每周末,他们都要一决高下。一个周末,朗读比赛又开始了,妈妈当裁判。丹丹先为爸爸选文章,想到爸爸几乎把家里所有的书都读过了,便给爸爸选了一本自己看的《作文大全》,并从中选了一篇篇幅比较长的《一件最难忘的事》。

  选完之后,丹丹和妈妈捧腹大笑。爸爸也很意外,但是为了不让自己威严扫地,他挺了挺胸脯,像模像样地读了起来。在读的过程中,爸爸把“束”读成了sù,此后,还出现两处其他错误。最后,妈妈只评给了他87分。

  轮到丹丹读的时候,爸爸给她选了一篇读者上的文章。没想到,丹丹读得很流利,一个字也没有读错,还得到了99分的高分。爸爸见了,不得不甘拜下风,夸女儿的朗读水平有很大的进步。

  家庭中的朗读比赛虽然称之为比赛,其实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轻松愉快的氛围。当孩子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后,自然也就爱上阅读了。而且家庭朗读比赛的方式对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不妨多抽出时间来,和孩子“比一比”,看看谁的朗读水平更高。

▲ 不要拿阅读当成一种惩罚方式

  一些父母拿读书当成惩罚孩子的一种方式,比如,他淘气了,为了让他安静会儿,便惩罚他:“回房间把新学的课文读10遍,读完10遍再出来。”其实,这种惩罚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孩子阅读兴趣的建立的。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拿阅读当成惩罚孩子的一种手段。相反,我们可以把读书当成一种奖赏的方式,比如,孩子想在睡觉前看书,但时间太晚,我们一般会禁止他,但是如果当天他表现良好的话,我们就可以破例让他看一会儿,以此作为奖赏。

  

57.看书?还是看电视吧!——引导孩子多看好书,少看电视

  

  对孩子来说,看书和看电视比起来,绝大多数情况下看电视的吸引力要更大一些。实际上,看电视对孩子来说是被动接受信息的一个过程,并没有主动消化吸收的环节。而阅读不一样,阅读由孩子自己掌握,是主动获取信息的一个过程。但是电视生动丰富的画面往往更能抓住孩子的眼球,使他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11岁的琪琪放学回家后,先把作业写完了。做完作业之后,她犹豫了起来,不知该看电视还是看书。妈妈曾经嘱咐过她,不能长时间看电视,要多看书,可是她总是禁不住电视的诱惑。最后,她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边看电视边看书。于是,琪琪怀里抱着书,看起了电视,最后电视不仅没看好,书一眼都没有看成。

  琪琪这样的经历可能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发生过,他们自作聪明,以为边看电视边看书能两不耽误,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电视的诱惑往往超出他们的想象,而且一心两用的结果往往是电视和书都看不好。

  曾有专家提议,在孩子接触阅读之前,不要让他看电视。当然,这一点有些不太现实,因为我们很多父母都做不到。因此,就需要我们帮孩子在看电视和看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他既不迷恋于电视,又能养成良好的看书的习惯。那么我们如何指导孩子在二者之间找到这个平衡点呢?

▲ 不要让电视成为孩子的“保姆”

  有些父母很忙,为了忙自己的事情,就把孩子推给电视来“照顾”。实际上,这种做法非常不好。因为电视里不仅有很多孩子不适宜看的内容,看电视时间长了也不利于孩子的视力发育。因此,我们一定不要让电视成为孩子的“保姆”,而是要尽量多抽出时间来陪陪他,而且要注意控制他看电视的时间。

▲ 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某学校曾对父母和孩子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7.4%的父母平时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59.3%的父母没有时间参加业余进修或者自学;9.1%的家庭没有一本藏书;9.7%家庭的藏书在10本以下。

  看到这些数据,我们不禁感叹,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之中,孩子的阅读习惯怎么培养得起来呢?

  奥地利哲学家波普尔从小生活在书的海洋里。在他的家里,除了餐厅外,其他地方几乎全都是书。一间特大的藏书室里放满了弗洛伊德、柏拉图、培根、斯宾诺莎、康德和叔本华等著名作家的上万册书籍。

  看到波普尔的家庭,我们就很容易得出结论,明白了为什么他能成为一个著名的哲学家,这都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想把孩子的注意力从看电视转移到读书上来,我们的家庭中一定要有丰富的藏书,有适合孩子看的书,而且最好有孩子喜闻乐见、图文并茂的好书。同时,家里的藏书还要不断更新,以适应孩子成长的需要。此外,我们也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在我们的熏陶下,孩子潜移默化地也就养成爱看书的习惯了。

▲ 让孩子协调好看书和看电视的时间

  一位妈妈规定儿子每天只能看30分钟电视,大概看完两集动画片后就必须关上电视。周末时间,他全天看电视的时间也不能超过2个小时,而且每看30分钟,就要把电视关上。看完电视之后,妈妈会陪着儿子一起读半个小时书,然后再让他自己看1个小时书。如今儿子的习惯已经养成,有时不用妈妈陪伴和督促,看完电视他就自觉地看书去了。

  这位妈妈限制儿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陪着儿子一起读书的方法,不仅有效地防止了孩子痴迷于电视的情况发生,还使他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这种方法值得借鉴。要注意的是,孩子看电视或者读书一段时间后,一定要注意休息,以远眺或者做眼保健操的方式缓解眼疲劳。

58.哦,原来是这样啊!——就书中的某些问题,与孩子一起探讨

  

  一般我们在和孩子一起看完一本书或者给他讲完一个故事后,常常有考考孩子的愿望,检验一下他是否学到了知识。这不失为加深孩子对书中内容理解的好方法,但是“考试”也要讲求方式,如果方式不适宜很可能会降低孩子阅读的兴趣。

  7岁的成成最初很喜欢看书,每天晚上,他都要求妈妈陪他一起读书。可是,每次看完书之后,妈妈都有意识地问:“你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最初成成还会认真地对待妈妈的提问,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可是后来他就厌烦了,因为并不是每看完一个故事他都能总结出一个道理来。最后,在妈妈的提问之下,他看书的兴趣越来越低,也不再要求妈妈陪他一起看书了。

  妈妈的提问方式造成了成成的厌烦情绪,结果造成他不爱看书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两个,其一,“你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这种提问方式在无形中抬高了我们的身份,孩子扮演一个被提问的角色,时间久了自然会引起他的反感情绪;其二,对于一些优秀作品,我们可以主动和孩子讨论,但并不是每一本书都有讨论的价值。

  可见,和孩子讨论的方式和内容一定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只有重视这两点,我们才能引导孩子表达观点,同时我们也才能把自己的观点传达给他。

▲ 提问要注意方式,不能心急

  像“你看懂了吗?”“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这本书给我们讲了什么道理?”等等此类问题,我们偶尔问一次两次可以,但是问多了会令孩子厌烦。而且如果我们总是这样问他,会成为他的心理负担,导致他在看书的时候分心,边看边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

  有时,也许书籍带给孩子的启示,孩子并不能及时地吸收、消化并总结出来,可能等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某本书带给他的启示会突然映入他的脑海,指导他的生活。所以,如果我们急切而直接地这样询问他,可能会让他很心急,最后只会影响他看书的心情和效率,同时他阅读的兴趣也会因此降低。

▲ 参与到孩子的讨论之中

  对于孩子正在看或者已经看过的书,我们不能说完全把握其中的内容,但至少要做到心中有数,可以粗略地看一下大概的情节或者内容,而且要对其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在吃饭或者看电视等空闲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主动和孩子说一说书里的情节,这样我们和孩子之间就很容易找到共同的话题。而且在我们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一般孩子也会侃侃而谈,说出他对书的理解。

▲ 避免空洞的大道理

  有些父母在和孩子“聊书”的时候,总是喜欢给孩子讲一些大道理。其实,这些大道理孩子未必都听得懂,而且也不容易激发孩子讨论的兴趣。因此,当和孩子聊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目的要尽量单纯些,从孩子最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是最好的方法。比如,和孩子聊一聊书中最喜欢的主人公,引导他说出喜欢他的原因;或者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情节,这些都很容易打开孩子的话匣子。当然,对于孩子错误的观念,我们不要急于否定,而是要慢慢把正确的思想传递给他。

▲ 正视孩子提出的问题

  我们在和孩子一起看书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或者见解。对于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我们应该尽量回答。但是有些问题可能看完书才知道答案,我们就要引导孩子耐心地把书读完,再来思考这个问题。同时,在家里,我们最好准备一些少儿百科全书类的书籍,这样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他从书中自己寻找答案了。

▲ 不把我们的观点强加在孩子身上

  有时候,孩子看问题的角度往往和我们成人不一样,所以当我们共同看完一本书时,会对其中某一个人物角色或者情节产生不同的观点。

  一位妈妈和女儿一起讨论一个故事的情节,女儿说她很喜欢里面的蛇精。

  妈妈:“蛇精,她害人你也喜欢?”

  女儿:“可她长得很漂亮啊!”

  妈妈:“是,她长得很漂亮,可她害人啊,而且还骗人,这你也喜欢?”

  女儿沉默了,接着拿起被单蒙住了头,说:“我不管,她就是很漂亮!”

  到这里,妈妈和女儿关于蛇精的对话就结束了。妈妈觉得知道了女儿喜欢蛇精的真正原因,女儿也了解了妈妈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是一时不愿意接受,巧妙地回避了而已。

  的确,正如这位妈妈所持的观点,我们和孩子讨论的目的并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把正确的观点告诉给他,至于他接受与否,我们要给他时间。而且有些问题的讨论并没有错与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讨论过后,其结论应该是开放的,我们要允许孩子保留自己的观点。

▲ 鼓励孩子把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当孩子读完一本书之后,我应该鼓励他把书中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他看书的积极性才会越来越高。比如,孩子在读了地理读物后,旅游时,我们就可以让他设计旅游路线;看到读物上一副简单的图画后,我们可以让他和生活中的真实事物进行比较……必要时,我们还可以和他一起讨论,给他一些合理的意见,当孩子学以致用后,也就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了。

  

59.我得写点什么!——鼓励孩子经常写一些读后感

  

  现在的孩子接触新知识的能力很快,但却了解得不够透彻,比如,看一本书,当时看的时候心潮澎湃,收益很大,但过一段时间,就把书中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因此,我们不妨鼓励孩子在看完一本书后,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这样他的记忆才会更深刻。

  平平从小喜欢读书,像科普类的读物、幻想类的故事书他都喜欢看。可是,每当妈妈问他学到了什么的时候,他都吞吞吐吐,说不出来。

  于是,妈妈便鼓励他每看完一本书后,写一篇读后感。最初的时候,平平不知道读后感该写些什么。妈妈就告诉他,看完书后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收获都可以写,如果实在没有感想,可以把书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或者一段文字记录下来,作为读后感。

  就这样,平平从摘录书中的一句话开始写起,渐渐地增加到几句话。如今,他已经能完整地写下一篇读后感了,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有些书可能孩子看过后,就忘记了,也没有思考过其中深层次的含义。就像平平一样,当妈妈问他学到了什么的时候,他没有自己的想法,而读后感恰恰可以引发孩子深层次的思考。当然,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一篇很深刻的读后感,他可能会不知道如何落笔,从哪写起,这就需要我们给予他必要的指导。

▲ 赏识孩子的读后感

  当孩子刚开始写读后感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给予他适当的鼓励,这样他才有信心把读后感写好,写读后感的兴趣也才会越来越高。因此,一开始,我们不要限制孩子写读后感的字数,而是要鼓励他尽情发挥,哪怕画一幅画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观点都可以。总之,我们要抓住读后感中值得夸奖的地方鼓励他再接再厉。

▲ 教孩子写读后感的方法

  有些孩子一提到读后感就头疼,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落笔。因此,我们有必要教孩子写读后感的方法。

  一般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其读后感的内容可以记录书里讲了什么内容,句式可以以 “这本书的内容是……”为开头,这里不需要孩子写自己的观点,他只要简单地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关系,以及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交代清楚就可以了。他也可以记录最喜欢的人物,以“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的句式为开头,内容写喜欢他的理由、人物特征以及性格。

  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让他按照以下形式写读后感:第一段写书名和作者的简介,然后用6—8句话写出整个故事的梗概;第二段介绍主人公,关于他的长相特征、性格以及独特的地方都可以写下来;第三段写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起因、经过、结果;最后一段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以及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如果有不满意的地方,可以写下自己所希望的故事发展的情节。

▲ 不强迫孩子写读后感

  让孩子写读后感的目的是引发孩子的思考,加深他对知识的理解。但有一些父母强迫孩子每看完一本书,就写一篇读后感,而且还对他有字数上的规定。而这种硬性规定无疑会破坏孩子读书的兴趣,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孩子一提到读书就头疼的真正原因。因此,我们一定不要强迫孩子写读后感,而是要先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然后再要求他写读后感。

妈妈,我不想写作业!——有效辅导、督促孩子写作业


  

  辅导孩子学习是每个家庭很重要的一件事,也是令我们很多父母都感到困惑的一件事:我们要不要辅导孩子做作业?怎么辅导?事无巨细?还是大而化之?当孩子遇到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怎么办?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60.我不想写作业——知道孩子为什么不爱写作业

  

  写作业是巩固孩子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的一种方式,可是有一部分孩子却不爱写作业,不仅做作业的时候拖拖拉拉,还经常不能按时完成。

  上1年级的壮壮人很聪明,但成绩总是忽好忽坏,还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做作业的时候,也总是拖拖拉拉的。为此,老师没少批评他。最开始的时候,经过老师的批评后,他会表现得好一些。可是一段时间后,无论老师怎么批评,他就是不写。

  一次,老师专门把壮壮的妈妈请来,要求妈妈看着他写作业。可是他要么不写,要么一会儿摸摸这儿,一会儿摸摸那儿,别人30分钟能完成的作业,他却需要1个小时。看到儿子这个样子,妈妈非常担心。

  壮壮的这种现象绝对不是个别现象,不爱写作业已经是低年级孩子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不爱写作业的呢?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老师布置的作业内容过于单调,因为大多数低年级老师给孩子布置的作业是抄生字、生词,这种过于简单而机械的重复抄写使孩子感受不到写作业的乐趣;其二,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在幼儿园时比较轻松,没有作业负担,而升入小学之后,一时间很难适应作业的压力,所以他们干脆不写。

  鉴于此,我们只有弄清楚孩子不爱写作业的真正原因后,才能对症下药,使他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 让孩子建立学习意识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要想让他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我们一定先要帮他建立学习的意识。我们要让他知道,他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按时完成作业是学生的天职,如果不按时完成作业,就是一名不合格的学生,以此激励他按时完成作业。

▲ 督促孩子按时写作业

  小学1、2年级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因此,对刚入学的孩子,我们一定要督促他养成放学先写作业的好习惯。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写作业,坚持一段时间后,再慢慢缩短陪伴他的时间。当他的习惯养成了,我们再引导他独立完成作业。此后,我们只需要关注一个开头(知道孩子的作业都有什么,怎么写)和一个结尾(孩子的作业有没有写完,写得如何)就可以了。

  此外,当孩子完成作业之后,我们可以从努力程度、按时完成作业、写作业又快又好等几个方面给予他积极的肯定,以此激励他更好地完成作业。

▲ 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

  对于孩子的学习状况,我们要及时了解,比如,每天接孩子放学回家的路上,询问他一些上课的情况,引导他回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出一些有兴趣的数学题考考他。有时,孩子的作业需要我们配合才能完成,比如,帮他听写生字,或者监督他朗诵课文,之后签字确认。遇到这些情况时,我们一定要积极地给予配合。

▲ 帮孩子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

  孩子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常常会遇一些解决不了的难题。这时,我们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耐心地讲解给他听。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要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要以引导他思考为主,最终帮他找到解决难题的方法。

61.你怎么漏掉一些题目?——应对孩子写作业时偷懒的情况

  

  作业是检查孩子学习状况的一种方式,可以说是课后补充,是鼓励他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可是有一些孩子并不重视写作业这个环节,他们要么不写,要么就偷工减料,结果导致自己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一个男孩上3年级,平时最烦的就是写家庭作业。一次,他写作业的时候因为粗心大意漏写了3个生字,可是老师判作业并没有发现这一点。于是,男孩便沾沾自喜起来,心想反正少些几个生字老师也看不出来,那就干脆故意少写几个吧!带着这种侥幸心理,男孩从此以后每次写作业的时候,都故意漏掉几个生字,或者老师要求每个生字写5遍,他偷懒写4遍。结果一段时间后,男孩的学习成绩下降了很多。

  男孩带着侥幸心理,写作业故意偷懒漏掉一些题目,这很明显是学习态度出了问题。当他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了,他的成绩自然就下降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一件大事。那么,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孩子写作业偷懒的状况,应该如何纠正呢?

▲ 帮孩子明确写作业的目的

  在一些孩子的观念里,认为学习是给父母学的,写作业也是给父母写的,与自己无关。就是因为这种心态在作祟,所以他们写作业总是应付了事。因此,我们必须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明确地告诉他,写作业与其他人没有关系,既不是给父母写的,也不是给老师写的,真正受益的人是他自己。同时,我们还要让他知道,写作业是检验他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可以暴露出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孩子知道学习是为自己而学,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后,自然就会重视写作业这个环节了。

▲ 重视孩子的漏题现象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帮孩子检查作业的时候,主要检查他的作业是否做完了、题目正确与否、作业本是否干净等,但是很少注意他是不是漏做了一道题,或者少写了几个生字,而这就有可能助长孩子的侥幸心理。因此,在检查孩子的作业时,我们最好拿着作业纸一项一项地对照,以检查他的完成情况。如果存在漏题现象,要及时让孩子补上。

▲ 不要急于批评孩子

  对于孩子的漏题现象,我们不要急于批评,因为有时是他故意而为,但有时却是无心之过。因此,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漏题现象,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态度。如果孩子是无心的,我们就要原谅他,并嘱咐他下次细心一些;如果他是故意的,我们也不要呵斥他,而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明白做作业的重要性,并监督他写作业的过程,以此端正他写作业的态度。

▲ 和老师“里应外合”

  7岁的小雨有不写作业的习惯,每次老师询问他的作业情况,他总说忘在家里了。刚开始,老师信以为真,可是当让他带来的时候,他又说忘了带,即使带来的作业也不能按量完成。因此,老师找小雨的父母谈了一番,他们决定“联手”一起帮小雨改掉这个坏毛病。在学校里,老师请班上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小雨同桌,督促他做学习。在家里,妈妈监督他写作业,并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这种状态持续了两个月,最后,小雨的学习终于步入了正规,如今他已经能做到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了。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像火车行驶的双轨,只要配合得好,孩子的任何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针对孩子学习态度上的问题,我们不妨主动请教老师,向他寻求帮助,这样才能保证在不打击孩子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纠正他偷懒的坏习惯。

62.作业写不动!——教孩子先复习,再写作业

  

  科学家经研究发现,人的遗忘在学习之后就开始了,而且遗忘的进程呈现先快后慢的状态。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孩子要想真正把所学的知识掌握牢固,绝对不能只靠课堂听讲这么简单,必须经过多次复习、练习才能做到。

  可是一些孩子并没有做作业前复习的习惯,他们大多是放了学就急匆匆地写作业,这样就可以早写完早玩一会儿了。可是因为没有复习的缘故,在写作业的过程中,他总会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难题,结果越想早点儿写完越写不完。相反,如果孩子养成做作业前先复习的习惯,他的作业一定会很顺利地完成。

  从思思上1年级开始,妈妈就意识地培养她放学先复习的习惯。当然,复习的方法并不是拿着书本让孩子读,而是帮她回忆当天所学的内容。最开始,妈妈会表现出好奇的样子,问:“我们家的小学生回来了,快和妈妈说说,今天在学校里都学什么了?”思思便兴致勃勃地说:“张大嘴巴aaa,公鸡一叫ooo……”

  渐渐地,思思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每天放学之后先和妈妈汇报自己在学校里的学习情况。随着年级的升高,思思慢慢有家庭作业了。妈妈也鼓励她在做作业之前,把一天所学的内容全都复述一遍,然后再学习。所以,思思做作业的效率一直很高。直到现在思思已经上5年级了,她做作业前先复习的好习惯一直没有改变。

  做作业前复习不仅能提高孩子做作业的质量,还能提高他做作业的速度。思思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妈妈帮她复习的方法,使她从小就养成了放学后先复习的习惯,这种方法值得我们每一位父母好好借鉴。

  总之,我们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与其在他写作业的时候解答他的疑难问题,不如抓住孩子的复习,把问题在他复习阶段就解决了,并教他复习的方法,进而引导他独立完成作业。

▲ 告诉孩子复习的重要性

  很多孩子之所以没有复习的习惯,其原因就在于他觉得复习没有必要,不知道复习的好处。因此,要想让孩子真正重视起复习这个环节,我们就要让他知道复习的重要性。我们要告诉他,复习不仅能巩固他所学的知识,还有利于他解决作业中的难题,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当他知道这些好处之后,就会正确看待复习这个环节了。

▲ 让孩子养成复习的习惯

  为了引导孩子养成复习的好习惯,最初,我们可以陪在他身边,和他一起复习。复习的内容主要以当天所学的知识为主,每次复习的时间不用很长,大概10—20分钟把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了。如果孩子的作业很多,没有时间复习的话,我们可以让他只挑自己的弱项学科来复习。

▲ 教孩子复习的方法

  一般来说,孩子复习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引导孩子回忆课堂上学了哪些内容,比如,学了哪些生字、生词、公式或者原理等;二是拿着书本帮他复习,复习的形式可以让他大声朗读,也可以让他默读。当孩子复习的时候,我们最好鼓励他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这样他的记忆才会更深刻。

  虽然做作业前做了复习,但是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孩子依然会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以前的知识点掌握不牢固,这时,我们就应该抓住机会帮他复习以前的知识。渐渐地,当孩子学会复习的方法并养成复习的习惯后,我们就可以慢慢放手,变帮助为监督的角色,让他自己复习了。

63.又马虎、潦草……——重视孩子写作业时出现的细节问题

  

  仔细观察一些孩子的作业本,并没有什么明显的错误,但字写得一塌糊涂,令人一看头就大了。还有一些孩子的作业并没有什么大错,但都是一些小细节上的问题,要么少了个标点符号,要么少了半个括号。

  一个男孩学习成绩非常好,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唯一的缺点就是字迹太潦草。不要说批改作业的老师看不清他写的是什么,有时候,连他自己都认不出自己的字迹。妈妈虽然知道儿子存在这个问题,但却从来没把它当回事。

  一次期末考试,男孩其他学科的成绩都很好,可是唯独语文成绩非常低,而导致他语文成绩低的原因是作文分低,并不是他作文写得不好,而是字迹太乱了,老师实在没有耐心读,就姑且给他一个辛苦分10分(满分30分)。最初男孩很不服气,但还是接受了老师的建议。从此,他每次写作业的时候会放慢速度,而且坚持每天练字。一段时间后,男孩的字迹有了很大的改善。

  很多父母可能认为孩子作业本字迹潦草,或者出现一些小错误没有关系,只要他把知识掌握牢固了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这关系到孩子学习态度的问题,而且如果在考试中,他的字迹写得连判卷的老师都认不出来了话,那么他肯定不会得高分。因此,对于孩子作业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我们也一定要予以高度的重视。

▲ 让孩子放慢写作业的速度

  一些孩子为了早点写完作业,写作业的时候速度非常快,甚至连题意还没看清楚,下笔就写,结果漏洞百出,字迹也很凌乱。孩子这种写作业的态度势必会影响他的成绩。因此,我们有必要嘱咐孩子放慢写作业的速度,字要一笔一画地写,做题时也要先审清题意,再解答。总之,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在保持态度认真的基础上,提高他写作业的速度。

▲ 规范孩子写字的笔画

  点、横、竖、撇、捺、勾是最基本的笔画,如果要求小孩子把每个笔画都写得很规范有些难度。而横、竖是一个字的基本结构,只要他写的横不是太斜,竖不是太歪,字就会变得工整很多,也更容易辨认。此外,我们还要教孩子注意长横、短横,长竖、短竖,长撇、短撇,长捺和短捺的区别,否则也会影响一个字的整体结构。

▲ 要求孩子的字大小要匀称

  字的大小和间架结构影响着孩子作业的整齐程度,其中大小包括字的整体大小和相对大小。我们应该要求他,每个字不能出格,也不能太小,大约占格子的4/5为宜,不能小于1/2。此外,字与字之间的大小也要保持一致,距离不要相距太远,也不能太近。

▲ 让孩子保持作业本干净整洁

  有的孩子的作业本总是脏兮兮的,上面什么都有,果汁、泥土、油渍……应有尽有;封面被图得乱七八糟的,有卷角的地方,还有破损的地方;翻开里面,也被橡皮擦得黑乎乎的一片。看到这样的作业本,不要说老师没有批改的兴趣,连孩子自己写作业的兴趣也会降低很多。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作业本上不能乱涂乱画,用橡皮擦的时候也要注意擦干净,而且要注意力度,不要把本擦破了。而且作业本不可以随处乱放,以免弄脏。如果作业本出现卷角的现象,我们可以鼓励他用半干的擦布轻轻地擦卷角的地方,然后用字典压住,卷角的地方就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64.课外题?!我要疯了!——孩子做课外习题,对还是不对?

  

  如今很多父母为了巩固孩子所学的知识,尽快提高他的学习成绩,又是给孩子请家教,又是给他买辅导资料。看到这种现象,本来不想让孩子学习这么紧张的那些父母也感到疑惑,到底应不应该让孩子做课外练习呢?做,怕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不做,怕孩子落在别人的后面,因此很多父母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事实上,课外练习题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活跃他的思维,增加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还是提升他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如果孩子的课余时间丰富,书本上的知识已经掌握得很好了,我们就可以鼓励他适当地做些课外练习题;但是如果他的学习压力已经很大了,连教材上的习题还不能掌握,那么我们就不要再给他增加多余的负担了,而是要以课本知识为主。

  也就是说,孩子做课外练习没有对错之分,一切都要根据他的实际情况而定。同时,孩子所做的课外练习题一定要有选择性,这样才能巩固他所学到的知识。

▲ 让孩子做老师指导下的课外题

  一般情况下,老师会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在课后或者放学后给他布置一些课外练习题。这些课外练习题大多是教研部门编写的或者和孩子正在学习的内容很贴近。因此,我们要让孩子认真对待老师额外布置的习题。此外,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做些其他练习题,也要用老师推荐的参考书、习题书,这样针对性才更强。

▲ 孩子的课外习题要有选择性

  我们要求孩子做的习题不能太简单,而且要避免重复,否则达不到练习的效果不说,还影响他做题的积极性。当然,题目也不能太复杂,如果知识点很偏,离孩子所学的知识太远,也会影响他做题的积极性。因此,在给孩子选择课外习题的时候,一定要让他做重要的、典型的、新颖的例题或者习题,而且还要要求他边做题边总结,总结题目的类型和做题的方法,这样他做课外练习的效果才会更明显。

▲ 指导孩子整理一个习题资料库

  如果孩子只顾着做习题,却不及时做整理,那就相当于“狗熊掰棒子,掰一根丢一根”,做的多,丢的也多。因此,我们应该指导孩子建立一个习题资料库,要求他把所有的习题,包括课内练习、课外练习,以及考试题都总结出来,每隔一段时间翻看一回,尤其是在考试之前看,可以起到很好的复习效果。

▲ 不强迫孩子做课外练习题

  两个女孩一起写作业,一个女孩说道:“我要快点写完,写完就能玩了。”而另一个女孩撇撇嘴,说:“我还是写慢点吧,我要是写快了,妈妈还会给我布置别的作业的。”

  许多父母喜欢在孩子做完家庭作业后,单独给孩子布置额外的作业。当孩子发现这一规律后,他就会想,反正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写新的,那还不如耗着时间,放慢写作业的速度,结果他写作业时总是磨磨蹭蹭的。因此,当孩子做完作业后,我们千万不要再强迫他做课外练习。如果要求他做的话,也要在他做作业前就事先讲好,以免他写作业时拖拖拉拉的。

▲ 书本练习为主,课外练习为辅

  我们要求孩子做练习题,必须遵循一条原则:以课本习题为主,课外练习为辅。因为书本上的习题大多和书本中的知识点密切相关,也是书本知识的必要补充。而且不论考试还是平时测验,考题都围绕着书本上的知识点。所以孩子所做的习题一定要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当孩子把书本上的知识点都掌握了,习题都会做了,如果他有余力的话,再要求他做课外习题。

  

65.妈妈,帮我检查一下!——正确处理“检查作业”这一问题

  

  作为父母,关注一下孩子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这不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因为粗心而在学习上出问题,所以总是习惯严格为孩子把关,每天都为他检查作业,希望能对他的学习有所帮助。事实上,这种做法不仅对孩子的学习起不到任何帮助的作用,相反会使他产生依赖心理。

  古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与其帮孩子检查作业,不如教他检查作业的方法。那样既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也让孩子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一天晚上,妈妈要求8岁的儿子检查作业。可是看着那么多题目,儿子开始犯愁了,但为了敷衍了事,他勉强地盯着作业本看了5分钟,便告诉妈妈检查完了。妈妈问:“检查出错误了没有?”只见儿子摇了摇头,说:“没有。”妈妈听了,笑了笑说:“检查不能只用眼睛瞟一下就行了,必须一道题一道题的验算,动笔才行啊。”说着拿过儿子卷子,“来,妈妈教你吧。”

  就这样,妈妈耐心地看起了儿子的卷子,边看边夸张地说道:“哇,老妈刚检查到第五道题,就发现了3颗‘地雷’。”

  “地雷?”儿子惊讶地望着妈妈。

  “‘地雷’就是错误,快看看你能不能自己把这3颗‘地雷’挖出来。”

  “前5道题有3处错误?”儿子用怀疑的语气问道。

  “是的。”妈妈肯定地点了点头。

  于是,儿子低下头,仔细地检查起来,突然眼前一亮,兴奋地说道:“妈妈,我已经检查出一个‘雷’了。”

  “是吗?在哪?”妈妈惊奇地看着儿子,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惊讶地继续说道,“这么快就找到了,继续努力。”

  一会儿,只听见儿子大叫道:“找到了,又找到一个,我把加号看成减号了。”

  “这么快,继续找第三个,看看能不能找到。”

  很快,儿子就找到了第三处错误。最后,妈妈笑着对儿子说道:“我儿子快成‘扫雷’专家了啊!”儿子腼腆地笑了笑。接着,妈妈继续鼓励道:“快看看后面还有没有‘雷’了。”就这样,儿子很快地就把作业都检查完了。

  妈妈将“检查错误”比作“扫雷”,增加了儿子检查作业的乐趣,而且她还善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儿子把错误一个个地全都找出来了,最后还赋予他“扫雷专家”的称号,使得整个检查作业的过程就像一个“游戏”,也难怪最初没有耐心的儿子最终可以独自一人把错误都检查出来。这位妈妈的方法绝对值得我们好好借鉴,那么除了这个方法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好方法培养孩子及时检查作业的好习惯呢?

▲ 教孩子检查作业的方法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爱检查作业,是因为不会检查,所以我们一定要耐心地教他检查作业的方法。一般检查语文作业的方法就是对照着语文书上正确的字、词看,而检查数学作业的方法则有很多,比如,检验法,把演算结果带入已知条件中,看是否满足题目要求;逐查法,从做题的第一步开始,一步一步地检查,不仅要看推导得对不对,还要看题目抄写、数字是否正确;逆查法,从演算的最后往前推算,看能不能回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当孩子把这些方法掌握后,就可以落实在平时的作业中,提高检查作业的效率了。

▲ 引导孩子独立检查作业

  面对很多作业,很多孩子一开始检查的时候不知道如何下手,也缺乏耐心。这时就需要我们慢慢引导孩子,比如,最初的时候可以把要求放低,只要求他检查前5道题。当他看到任务不是那么重,也就有检查的愿望了。而且当他检查出错误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给予他积极的评价,这样他就能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也就愿意继续检查了。

▲ 不要完全代替孩子检查作业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不要帮助孩子检查作业,否则导致他养成了依赖心理就不好纠正了。相反,我们可以先帮孩子检查几道题,但不直接告诉他错误在哪儿,只是告诉他哪几道题中有几处错误,然后让他自己查找。当他检查作业的意识建立了以后,我们再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说:“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加大‘扫雷’的难度了,完全由你一个人完成‘扫雷’的任务,看你能不能顺利完成。”以此激励孩子独立检查作业。

66.我不想一个人写!——陪孩子写作业,应该还是不应该?

  

  一些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总是磨磨蹭蹭的,喜欢父母陪在身边,这种现象尤其在年龄小的孩子身上最为普遍。结果在很多家庭中,陪孩子写作业成了很多父母每天必做的“功课”。

  某学校曾对372名小学生做过一项调查,调查发现60.2%的父母有陪孩子写作业的习惯;64.2%的父母在检查孩子的作业本后,帮他改错。其实这种陪孩子写作业的习惯是十分不利于他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的,而且时间久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困扰。

  一位妈妈最近有件烦心事,读2年级的女儿总是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每次写作业必须妈妈陪着才能完成。但是妈妈下班后,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没有那么多时间总是陪着女儿。一天,妈妈对女儿说:“你已经长大了,应该独立完成作业了。今天妈妈不陪你了。”女儿点了点头。可是中途遇到一些难题,她连想都不想,还会跑到妈妈身边求助。为此,妈妈感到十分头疼,女儿什么时候能完全不依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呢?

  如今,和这位妈妈有同样苦恼的父母绝对不在少数。他们一方面担心孩子不会做题目而导致学习跟不上,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养成独立的好习惯。那么就引发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应不应该陪孩子写作业呢?

  很多父母认为陪同孩子做作业是促进他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方式。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我们陪孩子写作业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大多是表面屈从,但内心却不服气,所以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在培养他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他的好习惯。

  而且我们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容易产生“讨债”的心理,当孩子成绩不好时,我们很可能会埋怨他:“我花了那么多时间陪你学习,你就以这种方式回报我?”这样只会导致孩子逐渐丧失自我管理的信心。

  可见,陪孩子写作业绝对是弊大于利的。当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应不应该陪,而在于陪要怎么陪,不陪又怎么做,才能把弊端降低到最小,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具体来讲,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 陪同孩子写作业讲求方法

  对于一些年龄小的孩子,最初还没有建立写作业的意识,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帮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催促、提醒他,也可以陪同他,但陪同要讲求方法,不要在一旁指指点点。相反,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我们可以拿一本书,坐在他的书桌旁认真地看,以这种方式熏陶他,这样耳濡目染下他就会养成按时做作业的好习惯了。

▲ 不要剥夺孩子思考的权利

  很多父母在陪同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看到孩子做题很慢,或者某道题目做错了,一着急就替他做决定。比如,直接告诉他这道题应该怎么做,或者直接把他的错误指出来,而这在无形中就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权利。因此,在陪同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思考,自己作选择,哪怕做错了,也要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自己改正错误,而不是来自于我们的指令。

▲ 尽量不陪孩子写作业

  7岁的妞妞刚上学的时候,觉得写作业是一件很新鲜的事情,所以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可是几天后就懈怠了,总需要爸爸妈妈提醒。可是爸爸妈妈觉得这样对女儿不好,所以就达成一致不再提醒她。

  一天,妞妞放学后因为玩过了头,直到晚上临睡前,才想起写作业这回事来,结果晚上10:00多了,她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来,急忙赶作业。在赶作业的过程中,妈妈爸爸也没有陪她,而是坚持让她一个人写。自此以后,妞妞再也没有出现过因为玩过了头而忘记写作业的情况了。

  这位妈妈从妞妞上1年级开始,就不陪她写作业,即使她玩过了头,而忘记写作业,妈妈也不陪她赶作业。这位妈妈表面上看起来有些“狠心”,但实际上这才是真正为女儿好。因此,如果我们能“狠”下心来,一开始就不要陪孩子写作业,让他学会对自己负责,以此促进他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67.妈妈辅导不了我!——妈妈文化程度低,怎样辅导孩子?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做父母的在辅导孩子功课的时候也略微感到有些吃力。数学和语文还好,但英语都放下那么多年了,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尤其像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更是困惑,对于孩子的学习,他们一点忙也帮不上,只能看着干着急。

  事实上,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管我们是否有能力辅导他,最终都要依靠他自己的力量。在新闻广播中,我们不也经常听到这样的报道吗?某对农村夫妇,大字不识一个,可他们的孩子一样能上大学、当博士。可见,学习的动力还是孩子自己身上。

  有一位妈妈是工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对于女儿小学所学的知识,她还是有能力辅导的。然而她却很“懒”,从女儿上2年级开始,她对女儿的学习就逐渐放手了。

  在数学方面,妈妈故意向女儿示弱:“妈妈一看到数字就头晕,小时候数学就没学好,要完全靠你自己上课好好听讲,不会的就直接问老师吧。”女儿上进心很强,于是上课听讲时就非常认真。第一次遇到不会的题目时,妈妈陪她一起向老师请教,但是以后就由她自己问老师了。

  在语文方面,女儿遇到不认得的字去问妈妈,妈妈会说:“你查查字典吧,我也拿不准。”女儿偶尔会嘲笑妈妈:“您都不会啊?”“老了,脑子也糊涂了。”妈妈摇着头,说,“如果你查到了就告诉我一声,下次我遇到的时候就不会念错了。”听到妈妈这样说,她就很高兴地去查字典了。听写生字的时候,如果女儿遇到不会的,妈妈也不会直接告诉她,相反要求她注上拼音,然后再翻看书本,按照拼音写生字。

  对于女儿的英语,妈妈一点忙也帮不上。为此,妈妈嘱咐她:“好孩子,妈妈已经十几年没学英语了,早就忘光了。你做妈妈的英语老师吧,学会了教妈妈。”听了这样的话,女儿便有一种身负重任的感觉,学习起来非常认真。

  这位妈妈并没有刻意辅导女儿某一门功课,可是女儿所有的功课都学得非常认真。从这对母女身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妈妈强,女儿便弱;妈妈弱,女儿便强。可见,在孩子面前,适当的示弱可以使孩子变得强大起来,这不失为培养孩子良好学习态度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好方法。

  那么,在实施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 把良好的学习态度传递给孩子

  如果我们有能力的话,可是适当地辅导一下他的功课。但是没有能力的话,也不必苛责自己,相反要把良好的学习态度传递给孩子,比如,谦虚好学的态度,当遇到不会的问题时,我们要怀着一颗谦虚好学的心,主动向他人请教,当然向孩子请教也可以;而且我们要养成经常看书的好习惯,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某种程度上,这对孩子就是最好的辅导。

▲ 辅导孩子要保持耐心

  一位妈妈感慨道:“我的学历比老师要高,可我怎么就辅导不了我上4年级的儿子呢?”其实这位妈妈的感叹一点也不奇怪,这和我们的学历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我们缺乏辅导孩子的方法。

  有些父母辅导孩子时一开始很热情,但是如果孩子频繁地提问或者反应迟钝时,他便不耐烦了,甚至训斥孩子“笨”,责怪他“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而这种态度和话语无疑会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孩子不明白我们的讲解也不能完全责怪他,因为我们在讲解的过程中可能词不达意或者不够仔细,也可能思路不明,缺少条理,所以孩子不理解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此,在辅导孩子功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保持耐心,注意语调和态度,以此营造一个温馨、轻松的学习氛围,往往这种随和的态度营造出来的氛围同辅导方法一样重要。

▲ 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孩子学习的先决条件,如果我们的文化水平没有那么高,不能给孩子一些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我们不妨给他买一些关于介绍学习方法的书籍或者让他学习名人的学习方法。同时,我们要嘱咐孩子一定要提高课堂听讲效率,如果他能把握住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课余时间的学习也就不必那么紧张了。此外,当孩子遇到不会的问题时,我们要鼓励他主动请教老师。

68.写得能快点吗?——孩子写作业太慢了,妈妈怎么办?

  

  很多孩子都有写作业慢的毛病,一方面的确是写字很慢,抄写生字生词要很久,另一方面是写的时候三心二意,总是拖拖拉拉的,结果很久才能写完。针对孩子写作业慢的毛病,很多父母感到很头疼。

  上1年级的强强刚开学的时候非常兴奋,每天回家按时完成作业,可是一段时间过后,他的兴奋劲儿就没了,每天总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作业。写作业的时候,一会儿出来喝水,一会儿又吃东西、上厕所,花样特别多,每天作业都要磨蹭到晚上9:00多才能写完。

  于是,妈妈就陪着他写作业,这才发现强强写作业慢的真正原因不只是三心二意这么简单,他写字的速度也非常慢。抄生字的时候,他总是看一眼,再写一个笔画,结果一个字写完要看好几眼书。因此,妈妈就教强强抄生字的时候,看一眼书要多记住几个笔画,然后再落笔写,这样就能节省很多时间。同样,妈妈还教他抄课文的时候,也要记住一句话,再抄写,这样也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后来,当强强实施妈妈的这个方法后,写作业的速度果然快了很多。

  很多孩子之所以写作业慢,其原因除了注意力不集中外,和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的关系。当妈妈教强强正确的抄生字、抄课文的方法后,他写作业的速度自然就提高了。因此,要想提高孩子写作业的速度,我们必须弄清楚他写作业慢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 让孩子一心一意做作业

  有的孩子之所以写作业很慢,其原因就是他没有专心投入,“附加动作”太多,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玩会儿橡皮,一会儿又玩会儿铅笔。有的孩子还喜欢几个人凑在一起边聊天边写作业,或者写作业的时候看电视或者听音乐。总之,写作业的时候还要干点其他的事情。如果孩子带着这样的学习态度怎么能专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保证作业的质量和效率呢?

  因此,我们应该要求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注意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书桌上也不要摆放与写作业无关的东西,以免令他分心。此外,在孩子专心学习的时候,我们也不要打扰他:“儿子,你渴不渴?妈妈给你倒杯水吧!”“你今天在学校表现得怎么样?”以此保证他专心学习。

▲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孩子每天的作业量,给他限定一个时间,让他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完成作业,以此提高他写作业的速度。当然,如果作业很多的话,我们可以让孩子分阶段地完成学习任务。当孩子能专心完成任务时,我们一定要给予他一定的鼓励,表扬、爱抚或者亲吻都可以达到鼓励的目的。

▲ 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在孩子学习过程中,为了减少他走神的情况发生,我们可以要求孩子边审题,边把条件勾画出来,这样就能慢慢提高他的注意力了。此外,大声朗读是孩子口、眼、脑相互协调的一个过程,有利于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因此,我们不妨每天为他安排10—20分钟的朗读时间,以提高他的注意力。

▲ 让孩子注意劳逸结合

  做作业的时候,孩子的大脑处于高速运转当中,如果他连续思考问题时间过长,大脑就会出现疲劳的状况,思考问题也会变得缓慢,而这就会导致他学习效率下降。因此,当孩子学习40分钟左右的时候,我们应该提醒他适当地休息一下,比如,走动一下,做一做眼保健操,当大脑得到休息后,再让他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样他的学习效率就会提高了。

  

69.写完就万事大吉了!——重视老师的批改

  

  很多孩子以为写完作业就没事了,可以尽情地玩了。对于老师批改回来的作业,他也不闻不问,继续写新的作业。结果作业写是写了,可是完全没有达到检验学习效果的目的,同样的错误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

  一个男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急匆匆地写作业,写完后刚要跑出去玩,就被妈妈叫住了:“作业写完了?”“写完了。”男孩点了点头。妈妈继续说道:“拿来,我看看。”妈妈仔细地看了一遍当天的作业,发现果然完成得不错。可是无意中翻看了前几次的作业,发现前几天作业有很多红“×”。

  “怎么前几天的作业还没改呢?”妈妈问道。

  “老师没有要求一定要改。”男孩回答道。

  看着儿子一脸无辜的样子,妈妈摸着他的头说:“做作业的目的不是做完了就行了,也不是看作对了几道题,而是检验你知识掌握的程度。你有错题,说明你这块儿知识比较薄弱,改正过来,才能巩固这块儿知识的学习啊。”

  说完,男孩点了点头,妈妈继续说道:“来,妈妈陪你一起改。”最后,在妈妈的指导下,男孩很快就把以前的错题改完了。

  很多孩子之所以忽略了老师批改回来的作业,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懒惰,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不知道老师批改作业的意义。因此,针对这两种原因,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正确看待老师的批改。

▲ 让孩子重视老师的批改评语

  在批阅过孩子的周记本或者作文后,一般老师都会留下中肯的评价,评价中有鼓励孩子的话语,也会指出他的问题所在。因此,我们一定要让孩子认真对待老师的批改评语,并适当地帮他分析这些评语,告诉他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优点要继续保持,以此鼓励他继续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 鼓励孩子积极改正错误

  我们要告诉孩子,作业本中犯错误没有关系,但是要勇于改正,这样才会提高得更快。相反如果漠视这些错误,仍然不知道犯错误的原因,就不能有效地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做作业的目的不仅没有达到,还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当孩子明白改正作业的重要性后,也就不会再轻视这个过程了。此外,当孩子的作业本出现错误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督促孩子在做作业之前,把以前的错误改正过来,再做当天的作业。

▲ 鼓励孩子建立一个“错题本”

  “错题本”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是孩子把作业、课外习题、试卷中的错题整理在一起的一个本。这个本不仅有利于孩子找出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也是他复习的第一手资料。

  对于“错题本”的建立,我们可以要求孩子按照错误的原因把错题分为概念错误类、思路错误类、理解错误类、粗心大意类、运算错误类、审题错误类等等类型。当孩子发现错题时,我们应该鼓励他把错误的题目、自己错误的思维过程和老师正确的分析讲解都记录下来,这样便于暴露出他的错误,也便于他复习。

  当然,当“错题本”建立后,孩子一定要及时更新,经常翻阅,尤其是在考试之前,如果能浏览一下,或者把错题再做一遍,都有利于孩子再遇到同样的题时,引起他的注意。

  

70.终于放假了!呵呵!——孩子的假期作业,妈妈不能忽视

  

  当寒假、暑假这样长的假期来临的时候,很多孩子都有一种“解脱”的感觉:终于可以肆无忌惮地玩一番了。可是大多数的孩子因为玩过了头,把做作业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眼看着开学了,一个个都傻眼了。

  盼望已久的暑假终于到了,明明这下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番了。他早就计划好了要利用暑假学游泳,和伙伴们一起打篮球、踢足球。想到这些,他就兴奋得不得了。果然,暑假期间他的计划都实现了,但唯独把学习的事情抛在了脑后。

  眼看着距离开学还有10天的时间,明明开始整理学习用品,为开学做准备了,他这才发现书包里两本空白的暑假作业还一点儿都没有写。这下他可着急了,马上拿出笔写了起来。在以后的几天里,除了吃饭的时间,他每天早上7:00开始补暑假作业,一直写到晚上9:00,好在开学之前,他总算把作业全都补完了。

  像明明这样的现象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很普遍,他们在放假期间撇开书本,一心玩耍,结果在临近开学的几天内“恶补”作业;还有一些孩子走向另外一种极端,他们刚一放假就搞“突击”工作,几天内就把所有的作业都完成了,也不管完成的质量如何,以后几天里尽情地玩。

  当然像明明这样“恶补”作业还是好的,毕竟他是自己完成的。可是有些孩子因为假期作业太多,于是“灵机一动”找来几个小伙伴联合起来搞了个“分工合作”,一人负责一部分,然后再相互交换答案,像这种“速成”的作业更是值得我们堪忧。

  那么针对孩子身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 让孩子制订假期计划

  很多孩子之所以出现假期“恶补”作业或者“突击”作业的行为,就是因为对假期没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因此,在放假期间,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制订一个合理的作业计划,要求他每天完成一部分作业,而不是在几天内就全部完成。计划的制订可以根据作业的总量来决定,比如,每天完成假期作业练习册中的一页或者两页,每天抄写1篇课文的生字、生词……值得注意的是,计划中要明确地规定出学习的时间,这样孩子才能每天都过有规律的生活。

▲ 监督孩子严格执行计划

  有一些孩子假期计划虽然制订了,可是他并不按照计划上的内容规范自己。他总是找这样或者那样的借口告诉自己:“从明天开始再实施计划。”“从下周一开始照着计划做。”假期虽然看起来很长,但是一共也没有几个周一。如果孩子总是把计划推到明天或者周一来执行的话,很快就到开学的日子了。所以当孩子的假期计划制定好后,我们一定要担负起监督的责任,要求他严格执行计划,切不可“明日复明日”。

▲ 重视孩子的日记作业

  一般寒暑假期间,大多数老师都会给孩子布置周记或者日记类的作业,可是对有些孩子来说,写日记是很头疼的一件事,所以他们总是把它放在最后来做。

  一个9岁的女孩每天除了按时完成语文、数学两本寒假作业练习册外,还坚持每天写生字、背单词。看着女儿每天这么认真地完成作业,妈妈感到很欣慰。可是突然有一天,妈妈发现女儿的作业纸上还有30篇日记,却从来没见女儿写过,于是便去询问她。可女儿却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说:“这个作业好写,看我的吧。”

  3天后,女儿拿着日记本向妈妈炫耀道:“我3天就写完了30篇日记,厉害吧!”拿过本来,妈妈才发现全是从书上摘抄的,甚至连鲁迅的《呐喊》也在其中。

  看到这个女孩的行为,我们不仅要感叹,这样完成的日记怎么能提高他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呢?因此,对于孩子的日记作业,我们一定要予以重视,引导他多观察生活,并坚持让他每天完成一篇日记,决不能把日记推到最后来做。

▲ 鼓励孩子及时解决作业中的问题

  在假期作业中,孩子多少都会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要鼓励他多和同学交流,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坚决不能把疑难问题留到新的学期。对于疑难问题,绝不能让孩子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

  



点此继续阅读《打怪升级系统》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