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阅读全文

小说: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 2 类型:现代言情 作者:最爱君 角色:郑焕坚吴润凯 小说《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 2》是由“最爱君”所著。主要内容讲述的是: 在看到自己最关心的玄武门之变被写得比较隐晦后,李世民下令说,没关系,你们直接写啊,我当初杀某些人,就像周公杀管叔、蔡叔安定周朝,还有季友毒死叔牙安定鲁国一样,都是为了”安社稷、利万民”啊。 李世民指的某些人,核心人物就是说他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的同父同母的亲大哥、大唐帝国原本的接班人:太子李建成(589—626年)。 对于李世民心心念念的这些事,就在李世民指示史官们应该怎么”写历史”的前一年,黄门侍郎刘洎就向李世民建议说:”天底下很多事,即使褚遂良不记载,史官不记载,天下人也会记载。” 但李世民顾不得这么多,在他看来,他所极力维护的”明君”形象,容不得马虎,所以他需要在国史中为自己”润色”粉饰一下:一方面是为自己进行”品牌包装”;另一方面,则是要把政治对手们”有艺术的”践踏抹黑

评论专区

大世尊:作者已死 重生之星空巨蚊:超级干,读起来没一点趣味,唯一一优点是字数多。 上帝小姐又想灭世了:作者的id好像橙子啊,难道剑舞被河蟹制裁了之后橙子去8站了?这个书名又好有海豹太太的风格,求科普作者到底是谁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 2

第 4 节 李建成:他的仁慈,成就了李世民的野心


1 在当上皇帝 13 年后,贞观十三年(639 年),唐太宗李世民向史官褚遂良提了一个要求:”爱卿,朕想看看本朝的国史。”
 没想到褚遂良却说,按照史学界传统,皇帝不能看当代史,于是他严词拒绝了李世民,李世民对此有点恼火,他说:”朕有『不善』的地方,你也会记下来吗?”
 褚遂良的回答是:”秉笔直书本朝的历史,本来就是史官的职责。”
 一句话,呛得极力维护”明君”形象的李世民,一时无话可说。
可他心心念念,对发生在 13 年前的一件旧事总是铭刻在心——那就是发生在公元 626 年的玄武门之变。
多年来,李世民对于史官们如何阐述这件事,心里一直惦记得很。
 在被褚遂良拒绝一年后,贞观十四年(640 年),按捺不住的李世民直接给宰相房玄龄下了命令,要求观看国史。
这次,宰相房玄龄不敢违逆皇帝的旨意,在经过万分紧急的删改后,两部记载唐朝初年国史的《高祖实录》《太宗实录》被呈现在李世民面前。
 在看到自己最关心的玄武门之变被写得比较隐晦后,李世民下令说,没关系,你们直接写啊,我当初杀某些人,就像周公杀管叔、蔡叔安定周朝,还有季友毒死叔牙安定鲁国一样,都是为了”安社稷、利万民”啊。
 李世民指的某些人,核心人物就是说他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的同父同母的亲大哥、大唐帝国原本的接班人:太子李建成(589—626 年)。
 对于李世民心心念念的这些事,就在李世民指示史官们应该怎么”写历史”的前一年,黄门侍郎刘洎就向李世民建议说:”天底下很多事,即使褚遂良不记载,史官不记载,天下人也会记载。”
 但李世民顾不得这么多,在他看来,他所极力维护的”明君”形象,容不得马虎,所以他需要在国史中为自己”润色”粉饰一下:一方面是为自己进行”品牌包装”;另一方面,则是要把政治对手们”有艺术的”践踏抹黑。
 于是,在经过李世民的”修改指示”后,根据唐朝国史编撰而成的《高祖实录》《太宗实录》,以及后来的《旧唐书》《新唐书》,对于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的太子李建成,大概是这么写的:”建成荒色嗜酒……骄态纵横,并兼田宅,侵夺犬马……有禽犬之行……同恶相济,掩蔽聪明……昵近小人……信谗恳,疏骨肉……”——按照史书的说法,李建成就是个人面畜生,言下之意,他被”英明神武”的弟弟李世民所杀,也是很有道理的,似乎李建成是咎由自取。
 但拨开历史的迷雾,李建成,真的如此不堪吗?
 2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 年),农历六月,心急如焚的李渊,在晋阳(今太原)焦急等待着两个人的到来。
他等的,是他的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
 尽管在此后的人生中拥有多达 22 个儿子,但李渊与妻子窦氏,却只有四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长子李建成、二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
三子李玄霸早逝,所以李渊对于自己嫡传的三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非常爱护。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作为太原地区最高军政长官的李渊,也有意起兵反隋,于是他秘密派出自己的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到河东地区秘密招贤纳士、笼络人才,历经两年准备,起兵已势在必行,18 岁的二儿子李世民催促父亲李渊说,应该开始干了。
 但李渊却坚持要等到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回到晋阳后,才正式举兵,他告诫李世民说:”你哥哥和弟弟都还没回来,我们此时举兵,他们岂不是将陷入险境?”
 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归来后,万分焦虑的李渊才放下心来,隋朝大业十三年(617 年)农历七月,李渊最终率领三万军队宣布起兵、直扑长安。
 接下来的历史,李建成隆重登场。
 在进军长安的路途中,李建成治军严整,对于军队沿途经过的田园瓜果蔬菜,”非买不食”,对于百姓”秋毫不犯”,出兵仅仅九天时间,李建成就率兵攻克西河,这让刚开始还担心李建成太过年轻不懂行军打仗的李渊大喜过望。
 攻克西河后,李渊的军队一度遭遇大雨,被困阻途中,当时兵粮匮乏,军心一度动荡,有人甚至建议李渊应该退守晋阳,此时李建成又力主应该继续前进,最终在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的力排众议下,李渊决心继续进军长安。
 最终,在李建成的协助指挥下,李渊率军突入关中,李建成则率兵扼守关中地区的要塞潼关,并击败隋朝名将屈突通,随后,李建成的部下雷永吉又率先攻入长安城中,为李渊部队攻克长安立下了当之无愧的第一功。
 从公元 617 年农历七月在太原起兵,到农历十一月攻克长安,短短三个多月、一百多天时间,李渊在李建成的主要辅助下攻克了关中地区,从而为第二年建立大唐一举奠定了军事、政治、经济基础。
在这方面,作为李渊部队的左路统帅,28 岁的李建成当居首功。
而在后来经过篡改的史书描述中,攻克关中地区,被描写成了是当时仅仅只有 18 岁的李世民的首倡和功劳。
 3 在这场后世称为”晋阳兵变”、为期三个多月进军长安、建立大唐的伟大战役中,28 岁的李建成立下了不世功勋。
鉴于李建成出色的军事政治才能,在夺下长安后半年,618 年五月,李渊正式建立唐朝,并将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
 公元 618 年的中国仍然四分五裂,此时隋炀帝刚被叛军所杀,各路军阀鼎立,为了完成国家统一及下一步的建国任务,李建成责无旁贷地协助父皇李渊开始经营大唐帝国,并掀开了唐朝初年大规模统一战争的序幕。
 在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中,尽管天纵英

第 5 节 黄袍加身之后,宋太祖赵匡胤失眠了


黄袍加身之后,宋太祖赵匡胤失眠了。
 史书记载,他夜间常常不能入睡,干脆起身披衣,微服造访在京的大臣。
搞得很多高官也睡不好觉,不敢脱去衣冠,搞不好皇帝半夜就来敲门了。
哪怕漫天风雪,也不能阻止赵匡胤半夜起来溜达。
 皇帝患上了失眠症,这俨然已是新王朝的头等大事。
但好像没有人有特别好的对策,有个侍卫向赵匡胤进献了一把隐藏在手杖里的宝剑,祝愿皇帝有个安全感,可以睡个好觉。
 这个侍卫看出皇帝实际上患的是恐惧症。
 然而,赵匡胤似乎很不满意大家对他”有病”的猜测。
汴京的新宫殿落成后,他直接坐到正殿上,让人把所有门窗都打开。
他对左右的人说:”此如我心,少有邪曲,人皆见之。”
意思是,我的内心坦荡荡,没毛病。
 有病的人都会说自己没病。
 1 一个普通人睡不好觉,那是个人问题,但一个皇帝睡不好觉,就是政治问题。
 赵匡胤当皇帝当得并不快乐。
有一次罢朝后,他一个人闷闷不乐了很久,然后对内侍说,你以为做皇帝很容易吗?
差点就说”你以为容易你来当好了”。
 这种话当然是话外有话,但不见得就是矫情。
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得不到就拼命追求,得到了就死命守住,所以都不容易。
 《诗经》里有一个失眠的男子,因为想得到一个美女,导致彻夜难眠:”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这名男子,虽然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失眠者:因为得不到而睡不着。
 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患有严重的失眠病。
他忧患楚国被强国所夺,并因奸臣的谗言和排挤而被流放,在谪地写下不少讲述失眠痛苦的文字。
比如:”思不眠以至曙,终长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
又比如:”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
 这是因为(害怕)失去,而睡不着。
皇位,也是如此。
 从现代医学理论来看,中国历代帝王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心理疾病,狂躁啦,忧郁啦,妄想啦,神经衰弱啦……没病的没几个。
 各种原因导致的失眠,是帝王群体中的高发病。
这一点应该不难理解。
失眠喜欢缠上的群体,不是失败者,而是成功者,金字塔顶端的那些人。
官员和富豪往往是最睡不好觉的。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口碑算可以的,但他后期患了严重的失眠症。
史书记载说是”或数日不食,或不寝达旦”,要么几天不吃饭,要么通宵不睡觉。
他的性格由此改变,变得猜忌心很重,经常幻听幻视,有时候整夜整夜自己跟自己说话。
麻烦就来了,苦了他底下的大臣们。
即便你只是说错了一句话,走错了一个步子,甚至只是呼吸不均匀,在他面前喘息了一下,他就亲自上阵,加以狂殴暴打,直到打死为止。
打死了再把尸体陈在天安殿前,供人”瞻仰”。
 拓跋珪的病,应该是长期服食寒食散中毒表现出来的精神症状。
总之,一个英明的皇帝就这么毁了。
人设因为失眠彻底坍塌。
 还有一些奇葩皇帝,史书对他们的记载是通宵饮酒纵乐。
我们以前以为这是没有权力监督和制约下最高当权者的一种享受的生活状态,但其实,通宵饮酒纵乐可能是他们对抗失眠症的一种方式而已。
个中苦痛,几人能解?
 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君臣酣饮,从夕达旦,以此为常”。
甚至隋兵已临长江,君臣依旧奏乐作诗,照饮不误。
 宋人真德秀评价陈亡国的原因时说:”陈后主君臣酣饮,自夕达旦,以此为常。
其后,隋师东下,不为深备,奏技纵酒,赋诗不辍,陈国遂亡。”
 没
继续阅读《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 2》

点击阅读全文